生活岂能成为模型建立的阻碍

时间:2022-09-02 02:40:45

生活岂能成为模型建立的阻碍

教学片断:

师出示练习题: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1支钢笔与3枝铅笔一共10.8元。钢笔与铅笔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生1: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所以我把1支钢笔替换成6枝铅笔,即把1支钢笔与3枝铅笔替换成9枝铅笔,这样每枝铅笔的单价就是10.8÷9=1.2(元),钢笔的单价是1.2×6=7.2(元)。(师根据生1的说法板书算式,并进行表扬)

生2:因为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所以铅笔的单价是钢笔的。我把3枝铅笔转化为0.5支钢笔,这样就将1支钢笔和3枝铅笔替换成1.5支钢笔,所以每支钢笔的单价就是10.8÷1.5=7.2(元)。

师:我们的生活中不存在0.5支钢笔,所以你的这种方法值得商榷。

……

案例透视: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教师以“我们生活中不存在0.5支钢笔”这一评价依据摒弃了这种方法。但新课程同样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机地渗透数学思想,建立模型意识”,所以我认为虽然0.5支钢笔不符合生活实际,但其已经将生活层面的数学上升至理论层面的数学,为学生建立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模型提供了可能,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契机。当学生提出“把3枝铅笔转化为0.5支钢笔”后再进行计算时,我觉得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的方法行不行?

生(齐):可以。

师:但老师有个疑问。他把3枝铅笔替换为0.5支钢笔,可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0.5支钢笔啊!

生1:生活中没有0.5支钢笔,但我们可以假设有0.5支钢笔。

师:这位同学想到假设。的确,假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生2:我认为使用替换的方法是正确的,不需要理解和解释生活中“0.5支钢笔”的实际意义。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我们解决这一题时已经形成了替换的模型,无需再深究生活中的实际含义,这就是数学中的模型意识。我们以后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可以找找它是不是能建立数学模型,以做到举一反三。

……

教学思考:

上述教学中,我认为抓住“0.5支钢笔”不符生活实际的特例,将生活数学提升为含有模型意识的理论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好像数学脱离了生活实际,过于强调数学的理性,但从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数学思想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需要有“数学离不开生活”的教学意识,但更要有发展学生数学方法和提升数学思想的教学使命。

一、变生活思考为数学思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择合适的素材引入教学,但基于生活而缺失数学的方法与思想,教学就会枯燥无味。这就好像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但当其变成要求时,会迅速失去诱人的吸引力一样。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生活引入的基础上增加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习得数学方法作为核心,并结合生活实例将其展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不是单纯地为后续生活服务,亦为学生改造自然、服务社会提供必需的知识基础。所以,设计教学时,教师要以让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提升到从数学角度思考为宗旨,基于生活进行教学。

二、从背离生活到建立模型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从生活中来,建立数学模型,再到生活中去。可以说,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缺失建立模型,数学课就不再是数学课,最多只能称之为生活常识课。建立模型需要以生活素材为铺垫,但其终点不能仍是生活的解释。如《九章算术》里就有关于分数乘法的运算实例:“今有田广三步三分步之一,从五步五分步之二,问田几何?”从生活的角度思考,步数只存于整数范围,何来三又三分之一步呢?但仔细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这儿已经摒弃了生活的外衣,依稀展现出模型的影子。生活原型给学生提供了贴近自身的思考素材,但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机渗透数学的模型意识。所以,当学生出现“0.5支钢笔”这一意外生成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弃题海演练为方法升华

一种策略,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书中出现的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替换、倒退等,都有不同的应用情境,但各种题目又有着不同的区别,从而使教师在让学生得高分的利益驱动下,变着花样地编撰各种题目,以至将策略教学变成了题海演练。是否可以用少数题目支撑策略的教学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从极少量题目中找到根本——数学模型。智者的教学是让学生从演练的题目中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所以方法升华比题目演练更重要。

上一篇:浅谈智慧课堂的建构 下一篇:当学生挑战“权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