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品中的艺术性体现

时间:2022-09-02 01:07:31

【前言】绘画作品中的艺术性体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是艺术创作的永恒宗旨。时代的变更将会产生随时代相符的表达方式与形式语言,这才是具有时代创造性的艺术作品。作为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必须具备时代敏感性,学古而不泥古。像李可染先生说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还必须以最大的功力打出来...

绘画作品中的艺术性体现

摘 要:克乃夫・贝尔说,“艺术”即是有意味的形式。此种“意味”对不同作者与欣赏者而言,会反映出不同的认知差异,它是随个人的知识结构审美能力、专业水平等各方面的不同决定的。无论怎样,所谓艺术作品,必然是一种有品位的“意趣”的样式作品,能耐人寻味,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中有所启示或领会。

关键词:视;互补;写意;抽象

无论何种绘画形式,对作者而言都是一种所谓艺术性的追求和体验,都必须体现出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趣味、时代面貌和材料特性,由现实形态转换成艺术形态。这里不仅包括那些吸人眼球的超级写实作品,也包括那些扑朔迷离的抽象作品,世间只要是能称为作品的绘画形式都概莫能外。

克乃夫・贝尔说,“艺术”即是有意味的形式。此种“意味”对不同作者与欣赏者而言,会反映出不同的认知差异,它是随个人的知识结构审美能力、专业水平等各方面的不同决定的。无论怎样,所谓艺术作品,必然是一种有品位的“意趣”的样式作品,能耐人寻味,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中有所启示或领会。

要讨论绘画的艺术性,必须理清一些基本概念。艺术即由“艺”和“术”两方面共同构成。“艺”在前,可理解成作品的本质需求即精神内质、思想内涵、格调品位。“术”在后是作品构成的形式需求,包括工具材料,手法技巧形式要素等,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同时是为表达“艺”而产生的,是为作品内涵思想服务的。“艺”是内容,“术”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这正如谢赫的六法,他首先讲“气韵生动”,即是作品立意是内在需求,然后“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些都是形式语言,技术手段,是为传达“气韵生动”而生的。

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是艺术创作的永恒宗旨。时代的变更将会产生随时代相符的表达方式与形式语言,这才是具有时代创造性的艺术作品。作为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必须具备时代敏感性,学古而不泥古。像李可染先生说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还必须以最大的功力打出来”。他从传统中来,从而创造出笔墨厚重的山水范式。黄宾虹先生“搜尽奇峰打草稿”师法自然,化于笔端创造浑厚华滋的山水意象。齐白石先生,画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化繁为简,“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简笔山水以及墨叶工虫。这些都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典型范例,都是艺术性的高度显现,同时又是个人的技巧语言,笔墨功夫的独特呈现,具有强烈的个人面貌与风格。

吴冠中先生曾提出“形式及内容”,在内容大于形式,主题先行的时代,具有春雷般深远意义。此语的内涵实质是提倡艺术作品应回归语言本体,作品以语言说话,拒绝刻板、僵硬呆滞的指令性作品。发挥艺术作品自身的生命力,回归艺术的春天,他的提倡是要我们重新反思。追溯西方艺术发展史,由沉寂近千年的中世纪从神的桎梏中挣脱,到注重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大师辈出。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丢勒、荷尔拜因等艺术巨匠们,穷其一生,精研科学倡导艺,创造永垂不朽的艺术杰作,后人为其艺术精神顶礼膜拜。在他们的作品前,也许作品的主题内容不同,但其作品所闪烁出的高超技巧,熠熠生辉,深深被其艺术性地表现所折服。之后再发展到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都以各自的艺术手段与技巧诠释了不同的思想内涵与风格面貌。至此,各种流派皆以写实的技术性语言将会绘画的载体发展臻至完善。绘画发展至19、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科技创新发明使工具材料反映在艺术领域更是百花齐放,真如过江之鲫。此一时期流派纷呈,星汉灿烂,尤其在色彩的运用上起到了革命性的变化,焕然一新。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纳比派、巴黎派、立体派、表现派、野兽派,异彩缤纷,各领,皆是由生产力的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思潮催生出来的。各具艺术表现力的绘画作品,也是由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重大转型,这时的各类作品更多技术材料的探索,造型色彩的突破,是对之前古典主义颠覆性的变革,对后世的艺术发展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其所具有的艺术独创性,对绘画作品创造性有启示作用。不仅在当时反映出时代的潮流特征,更对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现实可能性。

我国古代的绘画注重内心感受追求意境的表达,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发胸中之逸气耳”。将画品分成“逸、神、妙、能”等几种等次,以此作为评判画作高下的标准。古人作画以内心观照现实,以笔墨线条皴擦点染的范式替换出符合内心需求的形态,具有高超的表现力与艺术性。“丈山尺水,寸马分人”,以此丈量世界,状物抒情,以达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超脱之境。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以其绵密之笔与蕴烟之墨创造出天地交融之混顿世界。世人对天地山川的无限崇敬,人在其中已然化为无我。东坡的《朱竹图》,作品中形与神的意趣,墨与色的交融,更是典雅清新,淋漓奔放,其作品既有唐宋元人的笔意,又有明清的遗韵,既有大胆创新,又有传统精髓。作品中渗透着的文人正气跃然纸上,可谓前无古人,标新立异,开创文人作画的典范。自从文人画的兴起,中国绘画大大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力。他们摆脱匠气,直抒胸臆,追求内心的理想境界,将现实的情绪化于纸上毫端,虚拟出心中的精神家园。黄大痴、倪云林诸家皆是典型代表,借山水作品幻化其间,以此慰藉平生。画中山水即使桃园,使所有笔墨范式、形式技法都为达到一个目的――梦底家园。这就是古人的内容与形式,“艺”与“术”的互为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无论古今中外,凡具艺术生命的作品都是作者的情感表达,都是“艺”与“术”的高度统一。只要表现形式能恰当地体现出作者所要传达的内涵思想,或在观者看来有共鸣,甚至产生了更多的意义,这应即是艺术性的表现。技术应用本无高下之分,正如儿童村夫之作,单纯明了,言简意赅。毕加索曾说:“我十六岁就能画得和大师一样好,但我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追求像儿童一样画画。”他还说画画的技巧成分越少艺术成分就越高。因此,艺术性表现并非炫技,不会流于形式主义的肤浅,对于艺术表现,世上没有最好的技巧,只有合适的技巧。

物有常理,画无定法。绘画创作是一种最少常规、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多变化的精神劳动。其实,我们所说的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无法的辨证过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哲理。学习阶段必须接受规律性知识的引导,才有可能逐渐摸索到艺术真谛所在。等到对规律性已运用得娴熟自如而深得三昧的时候,就要摆脱成法约束,力求变通、标新立异。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后,就到了自由王国此时的无法,并不是法已消失,而是法已根深蒂固中国画论中的“法无尽”和“画无定法”,实际上是法寓于无法之中。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告诉我门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有实践能力,这是艺术劳动的两条腿。追求意、理、法、趣的和谐统一,主观和客观、生活和艺术、传统和创新的和谐统一,才是高手。“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石鲁语),要做到既尊重客观对象的本性特征,又强调自我的主观感受,才能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画家。

参考文献:

[1] 魏娟.油画创作中的构成形式[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20-21.

[2] 宋小青.论西方油画中主观性色彩的发展与特点[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13-14.

[3] 谢光跃.浅析中国意象油画的装饰性色彩[J] .美术教育研究,2012(11):44-45.

上一篇:广告设计风格的地域研究 下一篇:浅析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