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导游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2 01:01:13

校园导游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院校正逐步开始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公园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类院校的主流。开放式的校园、优美的环境以及每年众多的来访、参观活动,催生出校园中的特色学生社团---校园导游队。作为一支新兴学生社团,校园导游队承担着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职责,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旨在从校园公园化发展的视角,为各类校园导游队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校园导游队 校园景观 对策研究

校园是承载一个国家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类院校已经开始广泛关注校园景观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积极通过校园的规划布局、空间构成、环境建设等手段,构筑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在高等院校中,公园化的校园景观模式已经开始大量出现,校园已经不仅是实践教育、科研的场所,同时具备生活、休憩以及审美的功能,以满足师生以及社会的多重功能需求。

1. 校园景观建设

针对校园景观建设,提高校园整体风貌,构建和谐健康校园文化,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陈翠玉(2012)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了园林植物多样性在高校景观环境建设中的应用[1];张红卫、蒙小英(2012)对辛辛提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研究,提出校园总体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结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进行调整[2];张静、魏利军(2011)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存在的意义,归纳总结了高校校园景观在景观形态、生态设计、文化元素设计几个方面的设计手法[3]等。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景观,高校校园公园化、景区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如哈佛、牛津、剑桥等为代表的国外知名院校,清华、北大、武大、厦大为代表的国内知名院校,这些院校已经不仅仅是优秀教育、科研阵地的代表,其优美、凝练、各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和文化更是成为吸引各地学子和家长前来拜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地区,公园化的美丽校园早已成为该地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以福州大学城为例,该大学城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建平村、蔗洲村、马保村一带,背靠旗山,面朝乌龙江,占地约14.5平方公里,共分布13所院校,环境优美,是集教育、文化、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以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所院校为代表,福州大学城已经初具园林式大学城规模,其中福建师范大学校园导游服务中心秉承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突出悠久的办学历史,凝练出校园百年碑林、奇妙博物馆、新奇展览馆、印象溪源、春赏油菜花等特色景点;福建中医药大学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建设美丽杏林药园;福建农林大学充分发挥农学专业优势,广泛发展园艺,设立中华园、观音湖等景点。福州大学城已经不再只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场所,同时成为师生以及福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

2. 校园导游队伍建设概述

2.1 校园导游队概述

随着校园景观艺术审美性的增强,公园化校园的大量涌现,以及近年来旅游院校以及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催生了校园导游队的出现。打开互联网,采用百度搜索引擎工具,以“校园导游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得到9,140,000个相关结果(数据截止时间为2014年3月7日)。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可看出以高校为主体的各类院校已经开始积极筹建校园导游队。以福建师范大学校园导游服务中心为例,自2011年6月,导游队由院级学生社团升级正式升级为校园导游服务中心以后,陆续接待各级各类校园讲解活动36场,其中接待省部级领导10场,校园导游队无疑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扮演着校园形象大使的重要角色,成为展示学校形象的靓丽窗口。

2.2存在问题

通过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检索,本文发现各大院校导游队多于2010年至2012年之间成立,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同时由于学生群体的不成熟性和专业缺失等原因,各校园导游队多存在以下问题:

2.2.1定位模糊,制度不健全

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多数校园导游队未能进行准确定位或定位较低,未能与校园多样化、高标准的接待服务相匹配;同时多数导游队伍制度建设存在缺陷,全方位、高质量的学生干部群体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完成。

2.2.2校园导游词撰写难

导游词是做好导游工作的前提。一份优秀、简洁而又能够突出校园特色和内涵的导游词对于年轻的导游队伍而言极为难能可贵,需要导游队全体成员从学校较长的办学历史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校史脉络,从学校的办学声誉、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校友回顾、校园景观工程等诸多方面总结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这对于导游队的师生而言均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2.2.3语言、形象准备参差不齐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因为地处方言区,相当多的学生普通话不标准。且学生对于化妆、发型以及礼仪、姿态的把握存在较多问题,往往不能够很好展现自我、推荐校园。

2.2.4学生服务意识较弱

一般而言,导游队除一名带队指导教师外,其余成员均由学生组成。与其他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一样,学生群体本身的不成熟性会不时在接待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表现即为服务意识的缺失和服务主动性较弱。

2.2.5 学生服务积极性难保护

与其他学生社团相类似,大学生的青春热情与耐力不够等均表现的较为明显。一般而言校园导游队成员在刚加入之初,信心满怀,往往带着对导游甚至对旅游的美好憧憬,但在一段时间的练声、背词、练习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挫折,往往有些学生在真正准备好能够正式上场讲解之前便已丧失兴趣。

3. 对策研究

伴随着校园景观的不断公园化趋势,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导游讲解的技巧、方法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工作的相关经验和特点,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建立健全“四导”模式

校园导游队作为校园内的特色学生社团之一,应努力落实“党委领导、团委引导、分类指导、课程辅导”的“四导”管理模式。首先党委领导应把握导游队发展方向;其次团委引导,助推导游队发展;再次实行分类指导,提升导游队服务工作水平;最后加强课程辅导,规范导游队活动。[4]

3.2准确定位,高效运作

校园导游队与政府公务接待在性质与特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对于导游队伍的建设应进行准确定位,力争做到高标准、高起点,积极争取校各级部门如校办公室、校学工处、校团委以及旅游院系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唯有如此才可能为校园导游队争取到各种支持和实践锻炼机会。

3.3健全激励、奖励机制

为维护学生服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服务意识,应建立健全激励、奖励机制,如开展团队内部和外部评比,适当对学生给予通报表扬和相应的物质奖励,适当增加综合测评比重,设立勤工助学岗等。

3.4寻求各方援助,写好导游词

向学校各级机关征求资料,组织学生对校内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凝练校园景点,打造校园特色景观,使导游队成员加深对学校历史、学科建设、特色内涵等的理解,同时尽量将区域文化、民族风情、地理历史文化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感受融入导游词中。导游词撰写力求做到准确、生动而富有特色。

3.5精于锻炼,打好基本功

定期开展晨读,邀请播音主持专业老师或学生,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发声练习,讲好普通话,背诵导游词;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实地路讲和车讲,控制讲解内容和讲解时间,以量化为基础,同时做到活泼生动,形成个人讲解风格。鼓励导游队员主动为校内外人员提供讲解服务。

3.6做好宣传,提升学生集体和个人荣誉感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微博、腾讯QQ、网站论坛等各种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应注重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等宣传平台,及时信息,组织好宣传活动,营造学生集体和个人荣誉感。同时良好的宣传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校园导游队,为各位成员带来更多锻炼机会,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3.7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课程

开展诸如校园文化传播巡礼月等活动,邀请社会知名导游、旅游专业教师、礼仪培训老师、化妆培训老师等开展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注意礼貌用语,采用公务接待标准礼仪,学习彩妆化妆和服饰搭配等。

3.8 探索创新,超越模仿,形成特色

解决好校园导游队“缺乏创新、发展缓慢”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学习他人与走自己的路的关系。

第一,对于其他院校校园导游队建设的经验,不能单纯盲目模仿,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学校发展历史、办学特点、办学条件(师资、生源、设备)、管理模式和校园景观等,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促进发展。

第二,树立创新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探索,大胆进行改革和试验,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推陈出新,构建新的合理的运作模式,以指导新的实践,超越模仿,敢于求异创新,打造自己的优势和强项,走出自己的路,形成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从而实现校园导游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结合学校特色,融入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元素,组织征求设计校园导游队队标、队服、导游旗、导游帽,配备便携式扩音器、旗杆、激光笔等相关配套设施,拔高队伍精神,统一形象,实现校园导游队标准化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校园导游队是经济、文化、教育不断发展下催生的一个特色学生团体,其扮演着校园文化传播形象大使的重要角色。但目前各级校园导游队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属于一项新兴事物,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只要认真研究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解决的途径并付诸实践,就能充分发挥校园导游队的功能与作用,大大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的有效性,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翠玉.园林植物多样性在高校景观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5).

[2]张红卫,蒙小英.辛辛那提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2,28(2):33-36.

[3]张静,魏利军.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36).

[4]南麒.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四导”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2):54-55.

上一篇:受之害的古代“名人” 下一篇:韩蓬:从农村走出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