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和声公共课教学现状

时间:2022-09-02 12:50:51

高师和声公共课教学现状

一、高师和声公共课教学现状

、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合理。1980年修订的《高师和声教学大纲(草案)》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比较系统地理解基础和声的理论及其运用,能分析一般中、外乐曲中常见的和声现象,掌握初步的和声写作技能。为编写歌曲伴奏、小型合唱曲以及学习有关理论作曲技术科目打下基础,能适应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需要。”这个目的决定了高师和声公共课教学内容必然是把基础和声作为一种单纯的技术理论来进行教学,某些院校甚至在教学中会把和声公共课与和声专业课同等要求对待。目前国内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培养作曲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于这一群体而言,和声课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它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并辅以大量的实例分析,才能掌握它的真谛。但是对于更多的非作曲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学和声则不是为了去从事音乐创作,而是为了分析、理解音乐作品而作准备。让这绝大部分学生按照小部分人的专业方向去学习和声,显然会让他们力不从心,他们既没有学习作曲的经历,也没有向这方面发展的兴趣,四部和声写作对于他们来说既难又不实用,硬要他们按部就班地作这种练习,不仅达不到教学要求,还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步入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目前高师和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存在导向偏差,其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模糊,定位不够合理。

2、教材陈旧,亟待更新。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和声公共课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大部分音乐院校都在使用前苏联理论家伊・斯波索宾等著的《和声学教程》,国内理论家如桑桐的《和声学理论与应用》、吴式楷的《和声学教程》、黄虎威的《和声写作知识》等也有应用,但不论什么教材,其内容大都基于传统的和声基础理论。四部和声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考核中都占有相当重的比例。这些教材本身就是基于作曲专业的学生编写的,都比较专业化。而在我国,无论是专业作曲还是公共普修学生,很多学院都是采用这本教材。这对作为普修的学生来说,学习上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3、教学模式学院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作曲专业主要是培养作曲方面的专业人才,而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二者教学目标不一样,师资上,音乐学院师资高,学生少,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并能经常结合大量的创作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而师范院校师资参差不齐,有些院校师资紧缺,学生多,那些纯理论化的和声教学,大多都是纸上谈兵,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大部分学生认为学和声毫无用处。这样看来,高师的和声公共课教学应该不同于音乐学院和声理论课教学,它应该有自身的教学特点。

4、教学内容单一化。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的中学教师,在教学中,他们除了要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要担负起编配、排练等多项任务。但是,现在高师和声的教学内容比较单 ,大多局限于传统和声的范围之内,许多学生对近现代和声、民族性和声以及应用性和声知之甚少,加之缺乏与其它横向课程的联系,许多学生虽然学了四部和声的写作,但真正应用到创作、编曲、配伴奏时,却是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二、高师和声共公课教学对策

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作为基础理论公共课程的和声,同技术理论专业课的和声相比,二者同出脉,都是和声理论课程的教学,都应保证其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不能因为是和声公共课程,就局部删减教学内容,或减少课时,对重要内容作简要介绍。然而,因教学对象的不同。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也会相应的各有侧重:作曲、理论专业的和声课,应侧重于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公共和声课应侧重于认识、理解、分析音乐作品的和声现象就足够了。从这一层面上讲,和声公共课既不是作曲的准备,也不是即兴伴奏的附庸,而是面询占音乐专业绝大多数的非作曲类学生开设的、承担多声音乐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直接为后续的音乐分析作理论和技术准备的音乐本体研究的一门课程。

2、编写切实可行的公共和声课教材。笔者比较赞同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的观点:试行一种以分析为主的公共和声课,在基础和声的范围之内,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文献的分析来讲授和声。他主张在一定的、必要的和声写作训练基础上,结合现实的音乐作品,以理论知识结合实际作品,或从实际作品中模仿、总结和声规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枯燥的理论知识。

3、关于教材的内容,建议作以下调整:①增加钢琴伴奏写作内容。把相对枯燥的和声理论知识,让学生在键盘上加以巩固、消化,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声还是很有用的,为今后的钢琴伴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②增加和声分析内容。既然试行一种以分析为主的公共和声课,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相应的增加和声分析的内容,并适当减少四部和声写作内容。③增加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内容。在我国音乐作品中,民族风格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在分析、理解甚至演奏这些作品时,仅局限于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是很不够的,也是很有害的。我们不仅要学好传统和声,还应加强民族调式的和声教学,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④教材内容应尽量“化繁为简”。对于非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现行的大部分和声教材都显得特别“嗦”,内容多而复杂。对于那些应用价值不大,或没什么应用价值的内容应适当删减。

4、建立高师自身的教学模式。和专业院校相比,师范院校公共和声课教学应该有自身的特点。①对键盘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声课初期可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升、降号较少的谱例,甚至可以首调唱名法、简谱等方式辅助教学。②对谱例分析、音响资料等尽可能采用学生熟悉的作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③加强和声课与其它横向课程的联系。高师和声公其课不是作曲课的准备,而是为其它课程作理论和技术准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如钢琴伴奏课、作品分析课、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合唱等等,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他们的视野。④加强键盘和声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的动手能力。键盘和声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又非常实用的内容。学好键盘和声,进而更好地学习钢琴即兴伴奏,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完善,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实用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和声公共课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学状况,才能适应我国未来音乐事业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民俗文化传承与儿童教育 下一篇:既有行当更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