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歌剧

时间:2022-05-25 01:36:24

镜头下的歌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潮流势不可挡,大众传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音乐形式越来越多地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进行传播,歌剧就是其中之一。电影作为一种现代综合艺术,受众面非常广泛,是一种很好的传播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歌剧作品都拍成了电影,当然,相应地也产生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 什么是歌剧电影

歌剧是指“在舞台表演,并有舞台布景和服饰的,以角色演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为推进剧情发展主要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电影是指:“根据人体的‘视觉暂留’这一科学原理,运用拍摄影像、记录声音等手段,以胶片为载体纪录现实事物,并通过放映,将所摄录的事物(连同其声音)在银屏上还原为极其逼真的活动影像,并以此表现、传达一定的内容与情感。”由两者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歌剧主要是通过音乐来表现,而电影则主要是通过镜头捕捉的画面来表现。作为两者的结合体,歌剧电影是什么呢?

面对电影这种科技发展的产物,很多著名的导演和音乐大师,都尝试着把歌剧录制成电影。如卡拉扬,他可谓雄心勃勃,试图通过电影,拍摄出比表演实录片更剧情化的歌剧电影,来实现超越歌剧舞台单向角度限制的野心,不过卡拉扬终究未脱表演纪录的框架,虽然光影效果好,色彩艳丽,但是不够自然,有些造作,特别是当剧情发展而音乐又缺少张力的时候,一切变得比直接观赏舞台演出还不如。看来拍摄歌剧电影需要的不是单纯的由舞台布景改为现场取景,不是单纯的将舞台上的表演搬到镜头前,而需要的是深入抓住电影的一些特性,需要的是会用镜头来说话。

吸取了卡拉扬所拍摄电影的一些教训,1984年罗西拍摄影片《卡门》,由于忠实于比才的歌剧,影片在法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故事发生在塞维利亚也就是卡门的故乡,对于作曲家来说是虚构的理想之地,对于导演来说却是真实的:歌唱家们活动在西班牙南部的街头、家中、斗牛场和山上,仿佛是在一个真实主义的戏剧中,造型非常壮观,色彩浓丽鲜艳。这才是真正电影化的歌剧电影。之后法国拍摄了大量优秀的歌剧电影作品:90年代由弗德烈克・密特朗利用东方旖旎风景与异国情调拍摄的《蝴蝶夫人》,可谓轰动一时; 1999年由法国出资,由明考夫斯基指挥,威廉克莱恩拍摄的韩德尔的神剧《弥赛亚》,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并未流传开来;2001年由柏诺瓦・贾柯导演,与当今歌剧界银色夫妇阿兰尼亚与安吉拉・乔治乌、老牌男中音莱蒙地合作的普契尼著名的剧码《托斯卡》,更是为数不多的歌剧电影中的精品。

由此看来,在歌剧电影中,我们不必追求非常完整的舞台背景和装潢,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影片中场景角度和镜头的切换、画面的架构与演员表情的特写,来感受与舞台上的歌剧不同的诠释方式。歌剧电影的导演只需要详细地交待、讲述出整个故事的发展即可,他们主要侧重于通过运用电影的美学与技巧,体现剧情发展的张力、抽象音符的韵律,以及让演员做出必须区别于舞台表演式的歌唱动作,必须活跃起来,以适应电影观众的审美需要。只有合理地结合好歌剧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才能拍摄出为大众所接受的歌剧电影。

因此笔者认为歌剧电影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通过画面、声音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里,在银幕空间上再现歌剧作品来表情达意的综合性艺术活动。

二、 歌剧电影与舞台歌剧的几点区别

歌剧电影主要是通过镜头来展现内容,使歌剧作品剧情化,而歌剧舞台演出的录制版只是用镜头来记录歌剧演出,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不同:

1、 叙述、制作手段不同

电影艺术作为视听艺术,是通过镜头来叙述的,它通过各种镜头的捕捉,视觉画面的变换,把各种不同的观察角度有机地结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舞台歌剧,却是在一个平面上来进行阐述的,如同是在开放的匣子里表演,它的叙述手段更侧重于表现演员的表演、音乐的发展叙述。

由于它们叙述角度不同,叙述手法也就不同,相应地导演的制作手段也就产生了区别:歌剧电影的导演更注意各种声音画面的结合,把画面艺术化,更好地推动剧情的发展;舞台歌剧的导演因为它的媒介是舞台,他更注意如何运用舞台调度来表现剧情的发展。此外,因为舞台歌剧受到舞台的局限,往往在舞台布景上费尽心思,甚至要求特别的灯光,华丽的装饰,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而歌剧电影不一定需要这样的装饰,只需要选择特定的外景即可。

2、 对演员的要求不同

因为歌剧电影和舞台歌剧的制作、叙述手段不同,导致了对演员的要求不同。在电影中更多地运用镜头语言,不同景别画面的切换,可能会从多个角度对演员进行描写,而不像舞台歌剧那样单纯地从舞台这一视角进行展现。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时,不仅声音完美,还要有丰富的肢体语言,特别是面对特写镜头时,要能够运用准确丰富的面部表情,学会在镜头前说话。也因为这个要求,早期的歌剧电影并不是很成功,并没有脱离歌剧演出记录片的形式。如卡拉扬所导演的几部歌剧电影,当音乐缺乏表现力时,由于演员的表演过于僵化,又没有合理的掌握电影的特性,运用其他镜头来描述,使得观众再看这些片断时,宁愿到歌剧院中观看。

而对声音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当出现任何偏差时,不可能重复他的唱段,因为那是无法忍受的,他必须追求整部作品的一气呵成。而在电影中就不需要这样,因为电影的声音与画面的制作并不一定是同步的,可以进行后期的录制、修改、剪辑等,甚至有的可以用不同的配音演员,例如电影《歌剧魅影》里女主角的声音并不是她本人,而是莎拉布莱曼。为追求画面和声音的完美结合,并不一定要求同一个演员来完成,而这一点在舞台歌剧中是难以想象的。

3、 流传面不同

歌剧电影和舞台歌剧的流传面也是有所区别的:舞台歌剧更多的是局限在专业人士和歌剧爱好者之中,观众欣赏的往往是当下的演员在舞台上、不可逆转的演出。演员一场演出的受众往往就是当下在歌剧院里的观众,欣赏过的人和流传的面非常明显地受到时空影响。而歌剧电影就没有这么多的限制,它的流传面更广,速度更迅捷,电影面对的观众比到歌剧院观赏的人数要多。根据法国票房的统计,《托斯卡》刚上演两周,就有近八万名观众看过这部影片。而这八万名观众如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集中在歌剧院欣赏歌剧,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一场演出的演员不可能同时在不同的场所上演,当然也不可能像机器一般,只要有观众就可以无限期地循环放映。所以舞台歌剧和歌剧电影的流传面和速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4、 欣赏角度不同

毕竟由于电影与舞台表现方式的诸多不同,自然而然地也将引起观众欣赏角度的不同。电影是将各种镜头组合起来,在一定的银屏空间上展现的,欣赏者的欣赏角度随着镜头的切换,可以根据导演的设计多角度地欣赏演员的表演,当然欣赏者无法自主选择。而作为舞台下的观众就只能从一个视角欣赏“镜框舞台”上演员们的表演,当然在欣赏的时候,要受到舞台调度的影响,但欣赏是自主选择的,他可以欣赏局部的表演,也可以始终从整体上去欣赏。

三、 如何面对歌剧电影

电影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得到不断的发展。电影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各种艺术的载体,丰富了各种艺术形式。歌剧作为一种古老而又不断在寻求发展的艺术形式,相信会有更多的作品拍摄成为电影,如何拍出一些叫好又卖座的作品,也必然引起人们的思索。

作为导演,他不能再单纯地把舞台直接搬到镜头里,当然也不能失去歌剧的根本――音乐的表现力,他必然要思索歌剧的各种审美要素,如何更好地运用电影所特有的艺术手段来展现,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一些矛盾,把二者的审美要素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作为演员,他就不能只是单纯地对口型,其表演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要能够自然地融入到镜头所表现的生活情境中,而不仅仅注意声音的表现,他必然要探索如何更好地使自己学会在镜头下塑造人物形象。

作为专业欣赏者,他很难对歌剧电影中的音乐作出评判,因为其音乐都是录制而成的声音,甚至是可以修改的,当然也就不能像评判歌剧院剧场中现场的声音那样去评判歌剧作品,其思索的是如何更加全方位地评判歌剧电影。

而作为一般的欣赏者,因为歌剧电影更有力的是表现剧情,所以欣赏者很容易在欣赏歌剧电影时,丢失了其主要的欣赏对象――音乐,而更多的是随着镜头的切换,融入到剧情中去。这就是大家都需要思索的问题:在作为综合艺术的歌剧电影中,如何不偏离其最主要的欣赏对象――音乐。

四、结语

歌剧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必将接受时代的检验。如何更好地推动其向前发展,需要更多的有心人不断地去探索。随着各种艺术手段的成熟,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融合发展,甚至舞台歌剧也已经开始运用一些电影化的手段,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歌剧电影作品出现。也希望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歌剧艺术,能通过电影这个媒介,使更多人接受它、喜欢它,并不断地向前发展。

上一篇:女书歌曲的文化内涵与形成特征 下一篇:民俗文化传承与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