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创新型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02 10:50:52

《计算机文化基础》创新型教学改革

摘 要: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文作者分析了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析了改革。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模式 改革

1.前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的第一层次。该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基本应用技能及基本的法律与道德规范,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并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它课程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当前,各高等院校普遍非常重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在轰轰烈烈地展开。但是各校实际情况不一样,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有所不同,如何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研究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改革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

2.1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致

我校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招生的高职院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差别较大。城市各学校在中小学已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再加上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和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网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要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一致,使教师要尽可能兼顾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感觉课堂内容太浅,没有学习兴趣,而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学生却又感觉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课后难以消化。

2.2“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采用的是“计算机+投影屏幕”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教学的主体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因此学生每碰到一个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老师上课时没讲过。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教学特色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双主”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程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工作与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方面,我们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重点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其应用实例等。每节课安排基础性实例、综合性实例为实践课作业,并做到上机有效指导、课内集中点评优秀作品。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间形成了良性互动,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为避免把学生当作灌输对象,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部分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分成小组,选出组长,利用图书及网络等资源,设计方案,合作完成。我们设计了网上学习论坛,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围绕一个主题和问题,大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发表见解,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这样可以使参加讨论的每一位学生获得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张扬的空间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创新精神。

4.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侧重点是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等技能型知识,这无疑是正确的。关键是学生学完了这门课之后,对计算机相关的名词、概念、相关常识却知之甚少,也就是说,忽视了计算机文化常识方面的教育。这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与计算机文化、微机维护维修知识、信息系统安全、信息产业、计算机哲学等。其中计算机与计算机文化主要谈计算机的发展史及相关新技术展望,计算机文化的形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信息系统安全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计算机病毒、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等等。这些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5.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我们有必要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5.1注重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适度的文化科技知识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使之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其次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满足办公文秘的工作需要;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延展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使之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5.2实行分层教学

新生一入学即进行摸底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可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成绩;同时,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根据考试成绩及系别和班级,重新分班进行授课。这样不但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能缓解计算机机房的紧张状况。

5.3实观网络教学

改革已往的教学模式,利用校园网,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扩大功能,把教师授课的大纲、计划、教案及每节课学生的练习都放在网络上。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即这节课所要完成的作业。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掌握,他们可以看教案里面的内容,做一些客观题,通过做这些题,学生很快会掌握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在一些课中还有一些实践操作题,学生可以运用这节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这样能使学生很好地应用计算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新型教学模式。

根据这个教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将这门课的教学分为以下5个模块:电子教案、在线测试、实训作业、成绩查询、擂台榜。电子教案:本教案是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编写的,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在实际操作中经常用到的内容,在教案中不但有本节的文字内容,还有一些充实内容的图片,同时对一些难理解的概念用动画来表示或演示;在线测试:教师可以把每节课的理论知识组成选择题,通过做这些题,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所学知识,每次用5―10分钟做题,随机抽题,这样学生可以反复多次地做题,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系统自行测试,系统自动进行评分,以此来测验学习者对课程内容及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训作业:对于一些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每节课都安排学生实践操作,通过实训作业,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成绩查询:学生每次做的作业都会在服务器上存放,学生可以按班级查找自己的成绩,还可以查找自己的出勤情况,学生通过成绩查询能够了解自己对哪些内容掌握得不太好,对哪些内容掌握得较好,教师也可以通过查询了解哪些学生上课没认真做题,哪些学生认真完成了作业中的习题;擂台榜:在擂台榜上,显示前100名学生的成绩,有每次的成绩,也有总的成绩,擂台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做题。

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一些计算机知识掌握得不太好的学生,多一些辅导。为了鼓励学生学习计算机,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测试,对成绩优秀者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6.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应用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实践性很强,重在掌握操作技能,比如图表、图文混排的处理等。考核采用“253”成绩评定方法,具体就是平时成绩占16%,项目实训24%,期末理论考试占60%。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意志品质等;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均采用无纸化考试。这种考核方法的优点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7.改革实践的效果

按上述教学模式运作,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教学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对该课程的改革有很高的认同度,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

7.1学生学习意识增强

本课程包含两种能力的锻炼:一是知识的取得;二是知识的运用。在课堂上有大量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可以了解自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认知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完全由学生自己实践和寻求,不必按教材系统去学。擂台榜上的名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7.2教师辅提高

在一个半小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只用半个小时传授知识,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其余时间都留给学生。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做上机实践题,辅导学生、解答问题等。学生的学习是以教师自始至终的细心设计、组织、引导和指导为前提的,没有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良好组织和对学习活动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学习只能是盲目和低效的。

8.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课程,该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把课程建设成深受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作风,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立权,凤羽辉.高校IT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5):20-23.

[2]康丽军.关于操作系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太原大学学报,2004,5.

[3]陈平.如何突破计算机人才发展瓶颈.软件世界,2002,10.

[4]雁鸣.制约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几个因素.中国计算机报,2004,3.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析 下一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