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城市的构建与市政规划

时间:2022-09-02 10:37:14

节约型城市的构建与市政规划

【摘要】随着城市规划的日益完善,构建节约型城市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议题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是节约型城市的的理想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随着体现可持续发展生态要求的规划不断贯彻,节约型城市逐步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才会真正实现。文章分析了节约型城市的理念,提出了节约型城市的市政规划。

【关键词】节约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市政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已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抗拒的趋势。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暴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程度越高,能源和资源消耗也越大,引起了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总之,我们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实施城市规划是构建节约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转变城市规划的观念,坚持构建节约型城市,真正处理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四者关系。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

一、节约型城市的含义

节约型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到资源短缺时代出现的一种具有节约属性的新形态、新趋势,是以组织和个人节约为基础,以构建节约文化和提高城市节约力为目标的适应时展的城市生存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城市,就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一直走的是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不仅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而且还完全背离了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基本国情。有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构建节约型城市的重要途径是循环经济。事先对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将有助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理念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积极研究与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息息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探寻节约型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结合点,又要使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尽快适应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宏观背景,因为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二、节约型城市市政规划的调控领域

1、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由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城市无限制的扩张,大量土地被占用,甚至占而不用,高档别墅区低密度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建设,土地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旧城区和城中村投入不足,居住狭小、密集,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备,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预测好城市人口规模,适时编制城市用地规划,控制用地规模,收缩城市的外延,建设紧凑型城市,适当提高城市的建筑密度,靠近城市核心中心的建筑密度适当高一些,的建筑密度适当低一些。其次要减少高档别墅区的建设,杜绝宽马路、大广场建设。最后,加大对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疏导密集人口区,把居住、工作和其服务设施结合起来。

2、城市环境质量规划。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如何建设生态化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成为市政规划的调控领域之一。要尽量减少各种对人体和环境不利的影响;尽量重复使用一切资源或材料;尽量利用那些经过处理能循环使用的资源与材料。其中包括:用水规划。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用水量标准的提高,用水量大量增加。同时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不当及城市地表面存在着诸如降尘、飘尘、建筑工地的尘土、道路与轮胎摩擦物、垃圾废物等, 经过城市排水系统极易污染水体,且地球上的淡水很少,拥有量还不到地球总水量的万分之一,而我国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因此,必须重视用水规划。其次是固体废物处理规划。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从使用一次性的容器转而鼓励使用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容器。如使用一次性筷子转变为可多次重复使用的铁筷子。重复使用可以减少大量的资源消耗及垃圾的产生,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大有好处。另外,防止空气污染和控制噪声规划。城市燃烧含硫的煤和石油,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工厂生产的化学烟雾,这些都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在规划中要注意洁净能源的使用,并注重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城市中交通运输、工业生产、人群活动是噪声的主要来源,它的危害很大,会干扰人体睡眠,影响人的交流和工作,严重的还能引起诸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因此必须制定控制噪声的目标规划,还人们一个安宁的环境。最后,要重视城市卫生设施规划。卫生设施是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住宅密集区,居住条件拥挤,卫生设施缺乏,无法很好地完成人体排泄物无害处理,极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规划,按人口规模配置卫生设施,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节约型城市”的生成,着重处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它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它追求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强调指出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不仅仅是食物,还包括良好的营养状况、住房、供水、卫生、能耗和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要求我们在推进城市化中,能够通过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更充分的物质享受、更便利的生活设施、高效的信息交流、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同时,能避免或克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病症。这正是人类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要达到一个新的生活境界和全新的生活空间,它完全符合中国政府所提出的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本质的概括。

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基础,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对于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而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根本,经济的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亚津.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关于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规划建设. 2010(01)

[2] 松绳坚.面向环境亲和型建筑的实现[J]. 建筑与文化. 2006(04)

[3] 小林英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紧凑型城市[J]. 建筑与文化. 2006(04)

[4] 夏南凯.城市开发中的风险问题[J]. 建筑与文化. 2006(04)

[5] 杨帆.实现人水和谐 构建环境友好――以南通市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06(04)

上一篇:结晶器保护渣与粘结漏钢的关系 下一篇:节水节能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