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务人员持证管理看劳务企业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时间:2022-09-02 10:09:39

从劳务人员持证管理看劳务企业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国家鼓励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转型成为劳务企业,但由于劳务企业管理存在制度上和管理上的脱节,致使劳务企业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存在着管理风险。本文笔者站在劳务企业组建角度结合建筑市场管理施工管理的实际,从资质审批和市场监管等多方面提出劳务分包管理的等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劳务人员;职业资格;资质审核;管理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持证上岗已成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和建筑产品质量保障的前提条件,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建设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进一步推进工作难度大,在现实的工程现场管理中显现出诸多弊端,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偏离,与建筑行业管理的制度脱节,影响和阻碍了国家有关制度的实施。作者从有效规范建筑业劳务人员管理的角度,提出我国建筑劳务企业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一、劳务企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西部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崛起,缩小了东西部就业环境的差异,农民工家乡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工的就业首选。伴随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结构调整转型,一大批中小型施工企业逐步转型成为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企业,但粗犷的行业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目前工程项目劳务企业和施工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组建劳务企业不规范。

在不少地区,劳务资质申报程序简单,资质条件门槛低,企业“凑人”申办资质的现象严重。申办资质的劳务人员多为企业经营管理层,具备一定的劳务技能,但实际中从不从事具体的技能操作,只是满足企业申报的条件中证书的需要;另一种情况是,有限的劳务人员与众多的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申报需要结合起来,就造成了一支劳务队伍成为多家劳务企业的主力军,“一女多夫”现象普遍。

2、劳务人员素质偏低

首先反映在文化层次方面,近10年来,施工领域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在57—58%之间。其次是年龄结构,这主要是劳务市场供给形势的必然,新生代农民工有了较高的价值追求,不愿到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的建筑行业就业,造成目前的劳务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其三是农民工数量相对不足。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工外出就业愿望降低,形成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绝对数量急剧下降,也造成建筑业农民工相对数量的不足。这些因素是劳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形成技术和经验的断层的根本原因。这些也反映出政府在加强劳务人员引导、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资质监管等方面的不足。

3、劳务企业管理存在证书管理的误区

基于农民工素质偏低的原因,国家大力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并建立和完善了劳务分包二级市场管理制度,也确实引导和培育了一部分实力雄厚、有特色品牌的劳务企业,但由于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劳动力市场供给的趋紧,劳务企业资质管理中,随着个人职业资格制度的推广,使企业步入人员管理向证书管理的怪圈:一方面企业为应对资质复审,抱着证书不放。虽然与这些证书对应的人员早已不知去向;另一方面,由于持证上岗的行业要求,由企业或项目部组织农民工被动鉴定,使得同一人多次鉴定,但始终拿不到证书,严重阻碍了建设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其次是我国自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未建立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不能实现全行业的能力与收入的对应。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工作上,多年以来,重在证书的推广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年检和升级机制,这也是造成劳务企业资质管理变相为证书管理的主要原因。企业管理误区的存在,最直接的结果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困难。

4、劳务市场管理不规范。

一是劳务企业资质“空挂”现象严重。一方面,由于施工总承包企业转型为管理型企业,加之项目建设异地化,工程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劳务企业承担,但劳务企业的市场管理中,存在劳务企业资质空挂现象严重。而当前众多的建设项目中,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甲乙双方合体(甲方和乙方实质是一家单位的两个资质)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就增加了市场管理的难度,造成甲方指定劳务企业或管理部门分配“指定”劳务企业。这些施工队伍中,大多由一些包工头队伍临时组建而成,不具备相应资质或能力,给施工现场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二是劳务分包企业的确定带有地方照顾色彩。都是困难企业转型而成的劳务企业,一锅粥大家轮流分着吃,所以造成了劳务分包队伍确定的随意性。没有明确的选择标准,缺乏对分包队伍招标制度的执行力度,加之使用的劳务分包队伍社会背景复杂,统一调度难,管理阻力大,项目管理被动。

三是缺乏完善的分包合同管理。劳务分包的合同管理非常重要,但现实中许多施工企业对其却缺乏足够重视,往往只与劳务分包队伍达成口头协议或简单的书面协议,没有严格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形成管理漏洞,弱化约束效果。一些劳务分包队伍利用合同管理的盲点,在工程结算时重复结算、过量结算,使施工企业损失严重却无法维权。

二、劳务企业施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有完整的建筑工程市场监管体系,但并不完善或深入。监管的手段停留在备案管理和市场巡查两个方面,受限于管理体制和经费等综合因素,市场巡查相对于劳务企业的监管成了一纸空文。同时,劳务企业管理的缺失,引发了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的诸多隐患,主要反映为以下几点:

1、对劳务分包再分包缺乏有效控制

虽然目前劳务二次分包为法律所不允许,但现实中劳务分包再分包现象仍然突出。通常施工企业首次选择的分包队伍实力较有保证,可以帮助企业防范企业风险。而今往往由于施工项目工期紧,施工企业组织社会零散队伍打“突击”现象普遍,造成了分包再分包现象的产生。这些队伍中就只有施工工人,无相应资质和技术力量支持,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再分包也造成施工企业和施工一线之间的管理跨度增大,增加管理层级,延缓指令传递,降低执行力,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风险。

2、劳务分包队伍作业面缺乏科学分配

劳务分包队伍普遍倾向于选择体量较大,易于操作的作业面。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劳务队伍不服从施工企业统一部署,抢先占据有利作业面,只干大活,细部与高难度部位处理不及时,增加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难度。

3对劳务分包施工缺乏过程控制

施工企业在劳务分包进场后,管理粗放,缺乏过程控制,施工日志缺乏,技术交底流于形式,导致劳务分包大材小用,小材不用,材料浪费严重,经常会造成工程隐蔽部位的质量缺陷,也对后期结算不利。

三、改进劳务企业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1、强化资质审批,实施动态监管。

一是要从严审核劳务资质条件。劳务企业的核心要件是劳务人员,资格证书是人员能力水平的证明文件,与之配套的是管理制度与工作规程等,资质审批作为企业申请成立的门槛条件,应重点审查组成劳务企业的人的组成,有效避免“证书一大堆,人员一半半”的空壳企业。

二是加强资质动态监管。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劳务人员作为首要条件的劳务企业资质的异动性,所以加强劳务企业资质的动态监管就很有必要了。资质条件只能反映某一时间段的情况,资质审批完成后,应由市场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劳务人员数据库,做好企业资质条件的动态监管。把监管的重点放在人员和劳务分包的项目上,避免劳务资质成为资质出借中新一轮的“挂靠”点

2、建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分包管理机制,在实行严格的合同备案和人员备案的同时,要进一步以工程项目实际为基准,深化和细化劳务二级市场的技术条件投标管理。二是建立以市场监管为基础的市场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监督作用,建立以劳务人员工作进度、工资发放、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的市场检查监督机制,以此规范劳务企业管理行为。

3、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充分利用协会、学校资源,建立建筑劳务培训教育基地。培训教育按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强制性培训:建筑工程基础知识、质量、安全基本要求;二是自愿性培训:技术工人等级培训。培训工作按照分散进行、材、统一管理原则进行。

4、完善制度配套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社会保险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挂钩的行业覆盖面;二是完善建筑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以能力与薪酬体系的紧密联系,促进建设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形成零收费、零障碍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机制。

参考文献:《建筑经济》2009年07期施工企业劳务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段培鹤

上一篇: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分析 下一篇:尾矿库安全在线监测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