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留下残片的尊严

时间:2022-09-02 09:44:23

为文化留下残片的尊严

沈继光先生苦心孤诣拍摄了约三十年文化碎片,一本《物语三千》,让他成功复活了平民历史。镜头之下的残片,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也可以成为通向诗意的一条途径,让读者设法构想失去的整体。

沈先生用镜头记录物语,还原“物”之本真。当然,“物”自己是会说话的,会表达的,它一定有它自己的生命事件和附在它身上的故事。“物”之本真,并不是传递着非常理想化和浪漫化的过去观,而是源于民众生活与体验的本真性。这种本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消逝,而其残缺的存在也恰好体现了这种生动文化的有机社群。

从2001至2004年,沈继光先生长途跋涉,踏遍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不顾千辛万苦探寻村落古镇。用自己的镜头细心聚焦,对准那些与平民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希求获取最平凡也是最珍贵的素材。无论是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生活用品”,还是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劳动工具”,都成为了其镜头捕捉的目标。1200多幅图片的背后,是无数的删除重拍,是不计其数的精挑细选,是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乡土社会学大家费孝通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生存的方式,有序而且典范,涉及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产生于远古的各类体验,对应着自然环境和岁月的节奏。无心之人,熟视无睹;有心之人,爱不释手。对于这样的反差,这历史的“本真”到底是指什么呢?沈继光的镜头物语似乎给出了答案:一种植根于本真社会价值标准中,不受外界影响和商业牟利玷污的“纯”文化。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好也罢,坏也罢,有文化的君子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结果或许如此,但过程绝非这样,文化君子沈继光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美好的日子定格,让正在消失的物件得以展示,让历史的产物重现展示价值。瓦尔特・本雅明说:“随着单个艺术活动从礼仪这个母腹中的解放,其产品便增加了展示的机会。能够送来送去的半身像就比固定在庙宇中的神像具有更大的可展示性。”如此说来,镜头物件的展示价值,意味着艺术实践从生产生活实践中解放了出来,成为供人观赏之物,甚至成为文化之物。曾经,它们仅是浩瀚宇宙中的细微之物;如今,毫不起眼的残缺一片,却成了文化标志,意义重大。

《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记录一种不能复现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这些老物件虽然已经渐渐远离生活,但昔日的辉煌依旧在今日的沧桑中留有印记。物件易损,记忆难磨。记忆的不可磨灭让这些物件演绎着一个个精彩不断的情节,讲述着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昨日之碎片,代代消失,代代记录;今日之文化,代代承续,呆呆珍藏。或许,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物件,就能窥探出文明的意蕴。全书共计24个专题,从“燕郊山村”、“中州古镇”,读者可以看出古朴村庄的丰饶生活;从“阿坝藏居”、“三晋高墙”,读者可以发现古老物件的重要力量;从“驭牛饲马”、“凿井而饮”,可以触碰农耕社会的智慧火花;从“学闲游戏”、“木轮远行”,读者可以品味平静生活的精彩乐趣。“收复人类的生活,成为人类的遗产”,读者可透过具体的物的历史,切实感受到生活的质地,真切了解到历史的空白。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比拼,是一次触摸人性的尝试,是一段快乐至极的回忆。在拍摄中,作者享受着风景和自由;在阅读中,读者感受着残缺和朴实。

众所周知,佛家对世界构成有这样一个个说法: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一方天地为一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有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字,故有“三千大千”。作者将新著取名《物语三千》,究竟是小千、中千还是大千,不得而知。正所谓“多乎哉,不多也”,作者希望读者在意的并不是数量,而是读者能够听出物语。为了让读者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沈继光先生在拍摄过程中亦可谓用心良苦,他不惊扰,不贪多,不用闪光灯,不增加任何人为的光源。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能够感受到作者特意为之的历史厚重感。让古老的物件说出最富情感的语言,这不是用色彩就可以雕饰的,即使是那束最最微弱的光,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艺术家的天职、睿智、天赋及其良知,都在一张张图片,在一段段文字中,清晰可见。读者可以自由地欣赏,可以选择性地品鉴,但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静静看,要学会走入“物”的世界,要聆听“语”的内心。若非如此,三千物语,也无奈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水中望月咫尺天颜。

文化,笼统地讲,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筛选,消失有时,剩余有时,创造有时,传承有时。沈先生也认为,被记录的内容应该远比人们习惯认定的更为广阔、复杂、丰富、久远和生动。沈先生是一个现代堂・吉诃德,他为文化留下残片的尊严。残片,隐藏着历史且又展现着历史。传统、文化、人性的记忆,完整且又破碎。这说不清道不尽的残片,需在反复品味和重新审视后重换新颜。残片,也许其价值就在于它们是“老底子”的,在于它们是不可复制的,更在于它们是最后的。它们同过去的时间存在一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瞬间可断,霎时可破,珍贵不已。残片,或许它所蕴含的东西超出它自身,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它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告诉读者,历史真实地存在过,并不是主观臆造的。人类不能也不可能切断历史长河、抛弃传统文化,因为那是生命的源头活水。收拾物件,记录残片,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国有企业现代扁平化管理研究 下一篇:2012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