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青花

时间:2022-09-02 08:57:23

不一样的青花

青花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种类,在陶瓷装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巨大的流传影响。青花瓷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是因其瓷质细腻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绘,幽著可爱,图案装饰雅俗共赏。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今天我们就见识一下这些不一样的青花!

哥釉青花又称“碎纹素地青花”、“纹片釉青花”,是集纹片釉与青花工艺为一体的瓷彩。特点是青花彩瓷上罩以纹片釉,由于碎片纹很象哥窑釉的开片,故名“哥釉青花”。明宣德时期御器厂仿烧哥釉瓷器时,底部用青花书写款识,可谓此品种的始创。哥釉青花于明代晚期较为常见,但烧制的器皿比较粗糙。万历朝的器物,纹片釉釉面闪米黄或黄色,开片纹路呈现粉红色,青花呈色多为蓝中闪灰或发黑,一般多用白、褐色等彩料堆绘出松鼠、花蝶、蟠螭等图案。清康熙朝制品的纹片釉开片呈米色或灰色,青花则青翠明快、色泽浓艳。

孔雀绿釉亦称“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 ,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熟。孔雀绿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色葱绿,釉色鲜明艳丽;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

孔雀绿釉,烧制方法有二:

(一)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

(二)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豆青釉青花是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豆青和东青原属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纯近绿色。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基本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清代烧造豆青釉的同时,还在釉上施以各种色彩入窑二次烧造,淡雅的釉色衬托下的色彩,更加艳丽妩媚。清代中期以后,还有在素胎上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窑烧造成凸起的纹饰。

黄地青花是以低温黄釉彩铺衬青花的一种釉彩,即黄釉为地,用青花为纹饰,黄色的尊贵与青花的清雅如此协调置于一器,呈现一种素雅华美的效果。这种釉彩工艺自明宣德创烧,清康熙时继续烧造,并成为康雍乾三代的重要品种。其中尤以雍正青花点缀黄釉最为新颖,青花多仿明永、宣时的艺术效果,乾隆时期黄釉青花器物更为多见,清末、民国时,黄地青花制品较为昂贵。

青花红釉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先烧成青花瓷器,再在釉上用铁红描绘图案,然后低温烘烤。在宣德以前,作为青花、红彩这两种工艺都已成熟,但它们都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到了宣德时期,才把这两种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的新工艺。宣德“青花红彩”,大多是在青花纹饰中,留出兽形、龙形等白釉色地,再在釉上填以矾红。

青花五彩是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而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图案中的蓝色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绘,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料彩绘其它部分,最后入炉烘烧而成。盛于明嘉靖、万历时,由成化斗彩发展而来。但又与成化斗彩有明显不同,即它并不以青花为主色,只把青花作为组成整个画面的一种色彩而与红、黄、绿等色处于同等地位。

上一篇:体育强国视域下的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 下一篇:做超媒体时代的舆论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