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幼儿特点,创设支持性环境

时间:2022-09-02 07:39:48

顺应幼儿特点,创设支持性环境

环境与孩子的发展是共存的,孩子依赖环境而发展,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与成长,孩子行为的发展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 纲要 》)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能引发孩子活动的兴趣,支持孩子的活动,促进孩子经验的获得和发展。笔者认为能起到这样作用的环境便是支持性的环境。

支持性的环境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装饰性的环境,包括固定的、整体的、局限于园内的物理环境,以及幼儿活动的空间、时间以及玩具投放等内容。支持性环境是一种多维度的环境,既包括显性的物理环境,即活动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等支持孩子的发展,又包括隐性的心理环境,即活动中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支持孩子的发展。支持性的环境能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得有益的经验。笔者以大班孩子的科学活动区为例,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来谈谈教师在创设支持性环境中的一些做法。

1.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具有探索性的支持性环境

大班的幼儿具有爱问、好学、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等特点,而且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较以前有了较强的提高,所以他们有能力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因此,我给大班孩子创设了探索性的支持环境,供孩子进行探索、创造,发展孩子的能力。在科学区中提供有趣、丰富、可操作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在进行区角活动“沉与浮”时,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例如易拉罐、铅笔、玩具、磁铁、小碗等,让幼儿想办法尝试将沉在水底的东西浮上来,让浮的东西又沉下去。在进行“会跳舞的乌龟”的活动时,我给孩子提供了电筒,还有乌龟、金鱼、小鸟、蝴蝶等各种的动物的图片,让幼儿想办法让这些小动物跳起舞来。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更加容易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2.顺应幼儿的学习特点,创设具有生活性的支持性环境

生活即教育。《 纲要 》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所以我在科学区角材料的设置上打破局限,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真正做到生活化,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环境,让孩子觉得亲切,引起孩子探究的欲望,使幼儿能轻松愉快地探索,同时也让幼儿明白科学探索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在科学区角中我为孩子提供了磁铁、放大镜、电筒、电池、电线、小灯泡等材料,师生一起动手做出的变废为宝的作品,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的潜望镜,巧手父母制作的电动玩具,还有大家一起搜罗的各种纸张等,甚至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沙子、石子、瓶子也都成了实验的宝贝。研究磁铁时,我提供了铁夹娃娃跳舞,幼儿可以先在泥工板上试验,如果觉得不过瘾还可以到桌子、黑板上试验,空间更为广阔,幼儿的探索更自由,可以畅快淋漓地尝试,而不是做做样子。幼儿在生活化的环境中非常轻松,能自发地思考,发挥想象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科学角活动真正融入了孩子的生活中。

3.顺应幼儿的个体差异,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支持性环境

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 纲要 》中所提倡的。因此,教师要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为孩子创设有层次性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

科学活动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中,我允许个体存在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而不是对所有幼儿都要求一致,给孩子更广的反思消化的空间。例如,我在科学区里提供了一些不同的圆珠笔供幼儿进行拆装,当有的孩子已经完成了拆装任务后,我就允许这些孩子再选一支自己喜欢的圆珠笔探索,进行拆装活动;而对于暂时没有完成的孩子,我也没有急着催促他们,而是给他们时间,允许他们继续探索。

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支持性环境,需要教师给孩子提供有梯度的材料,供孩子操作,适合孩子不同的能力差异,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例如,在活动中我给孩子准备了不同长度的纸条,相同的水桶,让幼儿尝试用这些不同长度的纸条将水桶拎起来。这些不同的纸条,给了孩子不同的挑战,有的孩子能用半张报纸拎起桶来,有的孩子则能用四分之一的报纸把桶拎起来。有了教师给孩子准备的有梯度的材料,孩子探究的兴趣更浓了,而且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顺应幼儿的阶段目标,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支持性环境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当我们在设计支持性环境的时候也要考虑幼儿发展的阶段目标并适当超前。在科学活动中不管是一个情景、一个冲突还是一个问题都要引导孩子做不同的尝试和理解,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当适时捕捉孩子的反应并给予及时的激励和调整,从而让孩子在环境中持续动态发展。例如,在准备大班科学活动区里的“ 认识空隙 ”的活动时,我给孩子准备了花生、核桃、米、杯子,让幼儿把这三种东西全部装进杯子里。当时就有许多孩子认为装不下,此时教师引导孩子明白凡事要进行实践,装不装得下,要实践过才知道。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下,孩子们个个信心满满,跃跃欲试。又如,在“ 纸条力量大”的活动中,当幼儿尝试用纸条把一桶水拎起来后,教师及时地引导和鼓励孩子说:“你能用更小的纸条把这桶水拎起来吗?”有了这一挑战,孩子又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去了。

教师在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个体差异、阶段目标,顺应他们的这些特点,给孩子创设动态的、可变的、丰富的、有趣的支持性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得到最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启东市和睦幼儿园,江苏 启东,226200)

上一篇:兴趣合辙共振,叩开阅读之门 下一篇:慢性直肠炎,中医治疗有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