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顺应论的英语结构、句型汉译研究

时间:2022-10-08 12:29:19

基于顺应论的英语结构、句型汉译研究

摘要:顺应理论认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同时,这一选择过程受心理认知和语言生成等规律的制约。语言各层面与人认知客观世界的思维模式有一致性,即顺应性。顺应源于人类创造语言之初简洁、形象、直观、高效、节省的结构心理,表现為语言结构与认知方式的顺应、语言成份间的顺应、语言彼此间的顺应。英语句名词化、复合成分、因果关联和信息前景化结构,与汉语“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吻合,从而形成对汉语“把”字句翻译的顺应理据。

关键词:顺应;英汉翻译;“把”字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6—0155—03

一、引言

在Jeg.Versehueren于1999年提出顺应理论之后,该理论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的关注。顺应理论认為,语言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小句、语段或语篇,在结构上与人类创造语言初始时的认知思维模式有一致性,也就是所谓的顺应性。人类创造语言之初,对文字符号简洁、形象、方便、高效、节省的结构心理,必然导致语言书写、读音、意义形成与认知方式的顺应以及语言内各成份之间的顺应。甚至在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着顺应属性。

长期以来,归化在翻译实践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以韦努蒂為代表的异化论者认為,归化策略隐匿了源语的特点,不利于文化的交际与传播,因而主张异化翻译策略。从表面来看,这两种翻译策略似乎截然相反,其实不然。翻译的目的是使语际信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其中,忠实于原文是首要的标准。為了有效地实现译文预期的信息传递目的,翻译必须考虑译文如何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即要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英语语言是英语使用者独特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必须顺应汉语使用者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转换成汉语使用者习惯的生成与表达模式,才能被汉语使用者理解和接受,才能确保原文信息的准确传递。可以说,顺应论能够成為英汉翻译中音韵、词汇、句型、风格、文体、修辞等的翻译指导原则。

二、英语结构、句型的顺应理据

顺应论关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性等的理论阐述表明,语言的顺应属性已经渗透语言的各个层面。人们体验的对象不同,产生的顺应方式就会不同,但人们对语言顺应属性的要求却是共同的。

语言顺应的物理外形是语音、词汇、语句、语段和语篇。语言是客体、思维和符号三者相互顺应的产物。英语语言符号意义的所指或能指,在汉译时要顺应汉语习惯性生成与表达模式,选择既能保证信息等值,又能顺应汉语语言物理外形的句式,这也是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和要求。

语言内各成分间彼此顺应是语言固有的结构规律。词汇意义取决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取决于语用者交际的一般性意图和具体性意图。词汇的概念意义、指称意义、情感意义、衔接意义、连贯意义、结构意义、突显意义、隐性意义等诸多含义,构成词汇多维意义。每个词汇的意义形成,都是语用者习惯性个体话语心理与社会性话语心理相适应、个体性语境与社会性语境相顺应的结果。

语句可以准确、细致地描写或界定客观事物以及事物的区别性特征。英语语句结构复杂,呈无限延伸性,语句包含话题数量多,信息分布侧重前置,逻辑关联强调形式连接為主;汉语则相反,语句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语句包含话题单一,信息分布后置,逻辑关联以意合為主。為表达简洁,英语和汉语里都出现了许多石化句型。石化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同一语言里石化句型与随机句型的区别,在语言学体系里,用有标记或元标记表示,是通过语序的变化来改变意义的变化。同理,不同语言的句型在表达某一事物时,认知结果一致,但是语言思维方式不同会导致语句外形顺序的不同。试比较:

1)The beging of last century saw the building of Japan’s aircraft—carrier in a real sense.

2)上个世纪初日本就开始建造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

以上两句意思相同,但认知模式不同,它们顺应的是各自的语用习惯。可见,顺应有两重意义:其一是指同一语言中各个语言成分结构聚合关系的协调;其二是语际交流中,源语认知模式承载的信息要依目的语承载信息的认知模式转换,即顺应目的语习惯性生成与表达模式。顺应是同一意义在不同语言里采取的不同表现形态。顺应涵盖语言形式的不同和意义的相同。因此,在英汉翻译中,我们应当析出英语句子各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和隐含意义,从而选择既顺应汉语使用者的认知和接受心理、又能顺应汉语语言物理外形的句式译出,才能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这是英汉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英语句型、结构汉译时对“把”字句的顺应

(一)名词化结构汉译时对“把”字句的顺应

汉语“把”字句中的介词“把”具有将动词与其所搭配宾语的位置重新调整、以突出动词及其连带成分的功能,是顺应汉语动词為中心的语句生成方式。英语名词化结构的信息分布与信息权重特征,与汉语“把”字句型吻合,翻译时可顺应成汉语“把”字句。

如:The removal of minerals from water is called softening.(原译:从水中去除矿物质叫做软化。)毫无疑问,英语原句符合英语普遍性结构原则,满足英语使用者语言顺应心理。但汉语原译不符合汉语习惯性表达。汉语通常用“把”字句,达到突出动宾词汇意义关系和结构的作用;同时,“把”字句特有的简洁和话语节省功能明显。因此,顺应汉语使用者语用心理的译文应该是:“把矿物质从水中除掉的工艺叫软化”。“把”字句使译文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富于节奏。原译者没有理解原文用removal代替remove的名词化的用法和意义,也不明白原文名词化,不直接用动词的话语意图、语用目的、以及由此造成的语言差异应该如何表现在目的语,自然也就无法将原文名词化的意义同质顺应成汉语句式,结果必然是译文不精确,意义紊乱。

(二)因果链汉译时对“把”字句的顺应

英语习惯性语言生成与表达构式,常用词序、语序和语法等手段,完成话语心理思维逻辑的形式和意义再现。在英语表达的逻辑类型里,值得一提的是因果关系逻辑意义生成与表达的心理构式。

句式生成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句子由词汇驱动,而词汇的各种意义对语句有决定性的作用。各类词汇在语句里起的作用当然也会有侧重,比如,动词类可能对语句的结构起决定性作用;形容词类可能对语句体裁起重要作用;名词类对句式的构成或选择也会有不同影响。句式含有的信息内容和表达形式依据关联理论,有一个最佳关联度。关联度确认话语句式怎样表现和表现了什么,词汇与语句整体意义有普遍性联系。词汇,特别是实词类,其语义表征投射到语句,会影响句子结构的语义表征。动词的语义表征与句式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词汇进入句子或语篇之后,会将结构意义投射出来,影响句子的形态和类别。如果英语句子中的某个或某些词汇上隐含有因果逻辑关联,则意味着该词汇或该类词汇意义在汉译时宜采用“把”字句式,因為汉语的“把”字句式可以平衡句子中的信息分布、信息权重。

如:We call get more current from ceils connected in paral-lel(原译:从并联的电池中可获得更强的电流。)原译者没有意识到原句语法、语序和语句结构与动词connected的意义有紧密的关联。动词connected的语义表征投射到该语句,使其语义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因果逻辑意义关联,即con,nected in paraUel是产生more current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从语言学理论上讲,词汇对语句逻辑结构的映射关系会在某个实词(如某个动词)语义因子与语句构式之间形成。语义相近的词汇其语句结构功能也相类似,并进而形成语义表现形式范畴化的特征,也就不难理解為什么词汇逻辑语义对语句的投射会因此成為语句构成的决定性因素。原译者正是没有析出词汇语义对语句结构的投射和所指;也没有析出这类词汇对语句结构的功能在汉语里存在的相应对等结构,因而译文乏力,缺乏逻辑关联。此外,原句信息分布和信息权重的意图也没有在汉语译句里明确反映出来。而如果翻译成汉语“把”字句:“若把电池并联,我们获得的电流强度就会增大”,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若……就会”是表示条件/原因一结果的汉语照应用词,如此翻译不但可以突出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联,还强调了语法上过去分词后置的信息分布意图。

(三)复合成分汉译时对“把”字句的顺应

英语句中的复合成分,是指“动词+宾语+补语+其它成分”结构。如果该结构中动词具有很强的及物性、完成性和持续性,翻译时可以顺应成汉语“把”字句式。因為复合成分所体现的逻辑语法关系与汉语“把”字句语义功能相类似,汉译时若选用“把”字句结构可以达到功能对等转换的效果。

比如:PoSen tube is defined objeetively 8s the tube throughwhich pollen passes into the ovary(原译:花粉管被直观地定义為花粉进入子房的管道)。原句复合结构成分多,是典型的主语、谓语、主语补语、外带一个定语的结构。原译试图保留原句结构,对应译出,但文字杂乱,语气不畅;同时极具逻辑关联意义和语义选择性指向的副词objecfively也处理不当。若将原句复合结构通过“把”字句式顺应成汉语习惯性生成与表达的句式,译句会因為“把”字句的包容而显得层次分明、有条不紊、重点突显:

把花粉管定义為花粉进人子房的管道就非常盲观/ABCDE

其中,A為“把”字结构标记语;B為宾语成分;c為谓语动词,是重点信息核心所在;D為宾语补语成分;E则為整个“把”结构的表语成分。即A+B+c+D為汉语小句第一层次,而A+B+C+D+E為汉语小旬第二层次。这样,译旬顺应汉语结构层次,语义清晰。

同样的句式顺应也可以用于长句。如:The so—called i-solation of translation refers to the translation of a word, a wordgroup or a phrase in a simple English sentence into an independ-ent Chinese sentence.(原译:所谓分译指的是一个简单句中的一个词、词组或短语译成一个独立的汉语小句的翻译)。原译结构杂乱,累赘,没有将原文多重结构顺应成汉语同类语境表达的习惯性语言模式。改译对应原文复合成分,顺应译成汉语的“把”字句式,要而不繁地将原文诸多成分依序排列,自然流畅。英语复合结构的汉译,“把”字句式是一个有明晰层次关系的选择,可对上述原“把”字句结构图式分析:

可见,“把”字句可以化繁為简,顺应功能强大。

(四)前景化汉译时对“把”字句的顺应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為手段,以意义重建為目标的跨文化活动,原语意义在目标语的重建取决于对目标语方式和意义的顺应。

英语的主+谓+宾结构,如果及物性很强,可依汉语使用者习惯性语言表达方式译成汉语的“把”字句。汉语“把”字的动态介词属性具有将动词与其所搭配宾语的位置重新调整的属性。这一属性可以使英语及物性的重要信息得以顺应成汉语“把”字句的前景化或突显功能。如:Hecleaned the machine(原译:他擦干净了机器)。上述英、汉两句所述事件相同,内容相同,逻辑关联相同,但语句信息前景化或突显不一样。原译侧重“他”做了“擦机器”这件事。显然,这不是原句的意图。原句强调的不是及物性过程,而是动作的结果。因此,前景化信息的权重不是“擦机器”事件,而是事件的结果“擦干净”,应该译成“他把机器擦干净了”才对。

四、结语

总之,通过语句分析,我们可以确认英语名词化、复合成分、因果关联和前景化等语用特征与汉语“把”字句的语用特征相吻合,将其顺应成汉语“把”字句译出,可以有效地保证英语原句信息在汉语译文中的准确传达。这也就表明,顺应论的确可以证明归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之内,原语与目的语语境和结构之间的顺应规律,可广泛运用到音韵、词汇、句型、风格、文体、修辞等层面的语际顺应翻译,并建立翻译的顺应指导原则。语际翻译应当建立在对原语语境、语言结构、认知心理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之上,选择顺应目的语习惯性生成与表达的方式进行翻译,这样才能如实反映原文、原句的写作意图,达到信息有效传递的目的。由此可见,翻译的顺应论研究确实可以為翻译实践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也可从整体上為翻译质量的提升提供新的途径,从而使英汉翻译在顺应理论的观照下,实现语义同质等值、表达地道优雅。

上一篇: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标准体系要素分析 下一篇: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