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的多维思路论析

时间:2022-09-02 07:25:36

高校人才培养的多维思路论析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现代社会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将人才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人才培养需从目标定位、人才类型、素质结构、复合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以期达到人才培养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现代社会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将人才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进一步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以目标、类型、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思路

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导向之一,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确定,决定着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办学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路是否清晰,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学校教学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志。

(1)坚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重。人才培养具有内在的规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不可以急功近利,否则,只能损害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高校人才培养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主要阵地。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因此,高校应该在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资源的总量和水平继续稳步提高,从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高校必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2)坚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大众化人才并重。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专门化始终是并行不悖的,这是高等教育满足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专门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行不悖,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其实,高校人才培养本来就是有层次的。为此,高校追求专门化不应该取消大众化,而大众化并不是对高端专门化教育的消解,就其本质来说,也是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化和大众化应该同时并行。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逐年上升,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较还是有较大差距。企业所需求的合格人才是在工作岗位中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更需要既懂技术,又有一定理论功底,还需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要根据现实条件进一步提高大众化水平,坚持高级专门化与大众化并重。

二、高校人才的分类培养思路

(1)培养高素质的党政管理人才。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多变性在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交织,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使得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而没有可靠的接班人则不打自垮。面对社会多样价值存在的现实和日益严峻的挑战,高校必须肩负起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合格大学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所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造就奋发进取、开拓前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迫切需要的。

(2)培养拔尖的创新型学术研究人才。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是指那些在学术上尤其是基础理论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就的学者。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培养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高校应从制度变革层面入手,革除所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扩大学生学习的可选择范围。注重人才的个性培养,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尊重学术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热情。所以,高校要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新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3)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当前,为了适应社会对于人才多样性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改革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场式”的教育方式应该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院校要按照与学生就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培养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此来造就大量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思路

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育,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三个方面。高校应该培养适应需要、素质全面的人才。

(1)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德”,是衡量人们精神和品行的尺码,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行为准则。如果把“才”比作发动机的话,那么“德”就好比是方向盘。无德之才,犹如失去方向盘的汽车,发动机马力越大,其危害越大。德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关系到人才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所以,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培养人才,必须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培养人才的知识素质。知识是素质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一方面必须培养人才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素质,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必须培养人才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素质。复合型知识人才成为当今时代人才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要逐步走向“专”“通”相融的道路,“拓宽专业口径”成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自主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追求新知识,提高知识素质。

(3)培养人才的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等教育人才成才、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状况整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身心状况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大学生活的需要,他们对于挫折的承受力和调节力存在明显不足,尤其对情绪的调控不够理想。为此,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地控制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

四、高校人才复合能力培养的思路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实现能力的全面提高。高校人才能力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1)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归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然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人们对理论知识的培养比较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首先,高校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工作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次,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将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最后,高校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实践能力。

(2)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所以,当代大学生既要有发达的智力和渊博的知识,还应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交往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交往能力是现代型人才的必备素质。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交往能力能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内容。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网络系统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单薄的。因此,当代人才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社会的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更需要的是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注重交往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人才。

(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当今时代,人才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新能力已经取代了学历文凭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尤其是正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国家整体的创新实力,以及国家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高等教育就应该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中。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等教育人才,应该具有灵活、开放的个性,具有坚持不懈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高校必须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

[2]阎光才.从成长规律看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J].中国

高等教育,2011(1).

(四川省宜宾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上一篇:论语文教学文本定位的传统特点与创新思路 下一篇:成才视野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少先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