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性主题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17 05:34:50

嵌入性主题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单一,学科与学科之间缺少横向沟通,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年级教学认识人民币单元之后,可以尝试开发嵌入性主题单元课程,将有关纸币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易到难分五课时进行编排。这五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参与的机会,可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提升求异思维,丰富学习情感,培养应用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嵌入性主题课程;学习素养;活动经验;求异思维;学习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61-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在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1]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单一,注重双基的训练,很少关注数学基本思想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因而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于是嵌入性主题课程应运而生,它由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主题,并以这一主题为核心,开发相关的课程。课程的具体内容并不遵循原来学科的线索,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并以活动为载体,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一年级是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虽然学习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但我们不能轻视对孩子学习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数学好玩”的种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树立学好数学的愿望。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完成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之后,开发设计了《纸币知多少》的主题单元课程,将有关纸币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易到难分课时进行编排,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一片生机活力。

一、尝试模拟购物,积累活动经验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虽然有和大人一起购物的经历,但很少关注价格,只是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对于如何付款也是比较陌生,一般都由大人完成。但是自从学生学习了《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认识了一些常见的人民币,也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内心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购物愿望,他们渴望用学到的数学本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于是笔者首先设计了“小小商店”的实践内容。具体教学设计如表1:

表1 小小商店教学设计

本活动通过精心创设小小商店,使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自由选择营业员与顾客的角色,明确所要购买的物品,然后付钱、收钱、找钱、核对……孩子们百分之百地投入,聚精会神地计算。整个活动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货币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积累了购物的基本经验。

二、关注一题多解,提升求异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是就同一来源的材料或同一问题,探求不同思路和方法的思维过程。看似简单的人民币,却蕴藏着各类一题多解的问题,它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好素材。如:现有2枚5分硬币、5枚2分硬币、10枚1分硬币。如果要付1角,可以有几种不同的付法?又如:买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需要76元,可以怎样付钱?

像这类比较开放的问题,教师要舍得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努力发现不同的思路,然后再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最后是全班交流,老师引领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第一题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分类枚举,可以先考虑拿一种硬币的方法,再考虑拿两种、三种硬币的情况,也可以按硬币个数的顺序依次枚举,先是10个硬币,接着是9个硬币、8个硬币……2个硬币的情况。通过一一枚举就能得出10种拿法(见表2)。第二题可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付钱的两条思路,需要找零钱和不要找零钱,由此发散学生的思维。解题的过程中还要考察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熟悉程度,人民币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算式中如果出现3元、4元等币值,就不符合要求了。(见表3)

表2 付1角的不同方法

表3 付76元的不同方法

三、渗透名胜文化,丰富学习情感

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人民币上印制有国徽图案,它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的票面上还印制了我国不同民族人物头像或伟人头像,象征着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其实,不同面值的票面上还印有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见表4)。平时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老师一般很少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而且因为它也不在知识点的检测范围里。但是笔者在整体考虑主题单元的内容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也容易开发。因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第五套和第四套人民币,学生很容易收集。而且现在网络也十分发达,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更详细地了解人民币上的相关名胜。课堂上先让大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因为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有的家长甚至为孩子打印了相关的资料,所以学生觉得有内容说,有信心说。在相互学习中,大家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了合作交流学习的快乐。

表4 第四、五套人民币背后的名胜

四、学当小小会计,培养应用技能

购物发票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到超市购物,结账时电脑会生成一张购物发票。但学生很少仔细观察过购物发票,其实发票上有许多数学信息:所购物品的单价、数量及总价。总价一般用合计表示,而且合计还有大写与小写之分。针对一年级学生实际水平,教学时笔者简化了发票的内容,只留下了一些重要信息,然后向学生介绍,在发票上都有两种形式表示金额,一种是小写,一种是大写,而且大小写的金额必须一样。接着笔者设计了“我当小小会计”的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正确计算出购物的元数,而且还要会用大写的形式表示相应的金额。

为了扫除学习障碍,笔者首先带领学生一起来认识1—10的大写(见表5)。其中壹、贰、伍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基本上都已经认识,所以重点识记剩余的8个生字。接着分小组合作,完成2张发票的填写工作(见表6)。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展评。

在展评各小组填写的发票时,笔者有意识地表扬汉字写得端正、规范的小组,并且告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银行正式填写一些票据时,不能涂改,不能潦草,要一笔一划写。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些字再模仿着写一写,看谁写得棒,之后每人独立填写一张发票,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小会计。这一综合性的活动融写字、计算为一体,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中也掌握了一些初步的应用技能。

五、认识各国货币,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不仅知道中国的货币叫人民币,还知道美国的货币叫美元,英国的货币叫英镑,日本的货币叫日元。一位热心的家长还打印了一套彩色版世界各国的货币。于是笔者就萌发了“认识世界各国的货币”一课的构想。有了鲜活的资源,如何实施呢?考虑到部分孩子识字量比较大,完全可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一起读一读国家名称。于是笔者就准备了5个信封,一个信封装一个洲的货币,小组轮流学习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货币。最后每人选1―2张外国货币,通过实物展示台,告诉全班同学这一货币是哪个国家的。学生通过欣赏世界各国的货币,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提升了识字量,学习兴趣浓厚。

嵌入性主题课程为学生自主发展、张扬个性提供了舞台。教师结合每堂课的学习,分别评选出最佳名胜导游、最佳达人付款、最佳小小会计、最佳营业员、最佳合作小组等,让学生收获了一份份成功的喜悦。孩子们从单元主题课程中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学习能力,提升了数学思维,积累了活动经验。实践证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主题课程的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上一篇: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下一篇:论语文教学文本定位的传统特点与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