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时间:2022-09-02 06:47:19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本身的身心健康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试想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如何教的出一个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学生呢?

一、教师心理素质

什么是教师心理素质呢?这地方我想引用中国心理学权威的观点。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心理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我个人以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教师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教师角色的个性化发展,也是教师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教师心理素质虽说是一个体现象,但其发展的好坏,对教师职业角色影响作用的大小,却受制于社会发展及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社会发展为教师主动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意识空间和选择空间的时候,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主动性和决定性才会在个体现实工作中体现出来。因此,完善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

教师的心理素质它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的个性心理因素;它泛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功能状态和水平,包括教师角色认知、角色体验、教师自我意识、教师品格等因素。而狭义的教师心理素质,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表现为两个方面:当教育要求与个人需要相矛盾的个体的自我协调机能;当个人愿望与教育能力相冲突时的个体的自我平衡机能。其实不然,教师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但却不是这些成分的累加,而是各种成分积淀和凝结的结果。不容置疑,在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另外,教师心理素质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生活质量提高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全社会正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我想,我们做诚信教师,实践诚信教学,必须以身立教,以心育心,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所以,在与学生沟通时不是不要听你说什么,而是要你学会静听与鼓励学生倾诉。目的就是要从学生的言谈中更多地了解学生,使学生心理和感情上得到满足,使情感有一个发泄的场所,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是这样做的。他们对那些来倾诉的学生,不是摆出一副尊严的面孔,高高在上,有意无意地与学生拉开距离,人为地制造一种神秘感;就是以长者的口气来谈,“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不听我讲,听谁讲。”以显示自己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经验;既不考虑学生的心情,也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尤其是当学生触怒自己的威严时,我们有些教师更是不善于或不愿听学生的诉说,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急于谈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一种厌烦的情绪,没有耐心听完学生的诉说,常常用一两句话堵住学生的嘴或者三言两语将学生打发走。这样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也根本达不到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个人以为,因为在这种时候,当学生信息淤积或情感压抑,就会产生一种“说出”的需要,解决心理压抑、情感淤积的方法则是“发泄”和“倾诉”。不过发泄虽然能快速产生畅快、愉悦、舒服的感觉,但其后果的严重性也是不言而语的。因而“倾诉”就成了一种较好的“排泄”方法。“静听”和“鼓励”学生诉说,正是满足了客体心理上的“外射”的需要。教育实践与心理咨询活动实践亦已充分表明,静听将使我们获得学生无限的尊重。

二、五种基本心理能力

通常情况下,心理学把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那些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能力既然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那它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稳定性。我以为,教师的心理素质,除了表现在以上5个方面还表现在以下5种基本心理能力上。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否具备现实角色所应有的心理素质,是否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学校环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这是教师能否胜任“教书育人”这一社会职业角色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为人之师就要“传道、授业、解惑”既传学问之道,又传做人之道,更解成长之惑。现实中的成功教育都印证着角色适应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

心灵感悟力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感受能力。心灵感悟力强的人不仅能读懂自己的心声和体验,而且能很好地破译他人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起初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教育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感悟力强的教师无不具有与人“共情”的心理品质。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它理解为,能像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体验到别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对教师的“共情”,也有中国心理学家把它形象地描述为“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客观地理解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从而构建起‘尊师爱生、师生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

这是个体把握自身,统揽全局的能力。控制力是人的意志力的集中体现,但也渗透着认知智慧和情感智力。控制力可以使人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既得利益,个人为了追求最后的结果,可以不在乎、或不计较眼前的自我得失、荣辱功过。因此,控制力可以使人情绪稳定,目标坚定,行动果敢而富有效益。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心育研究实践证明,任何教师在教育中处理问题的情绪化倾向,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教师心情愉快时,就会宽宏大量,可能对学生迁就放纵;教师心情烦燥时时,往往迁怒于工作,迁怒于学生,拿学生出气。据调查,一位教师曾在上课前对学生说:“今天本人心情不好,大家好自为之,不然的话,别怪我不客气!”可以想像,连自己心情都无法把握的教师又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4、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

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抵抗既定事实或意外打击的能力。世事沧桑,难以料定,但能够抵抗住命运挑战的人,也就有了命运的“控股”权。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忘形,生活中既经得起赞扬,也受得住委屈。因此,承受力强的人往往是逆境中的强者,顺境中的智者。

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的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比如,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对教师心理承受力最好的检验。有些承受力差的教师常常对“后进生”表现出“不可思议”,反复地追问自己:“我教了,他怎么就不会呢?”甚至于气得浑身颤抖、直冒虚汗。由此产生的心理挫折越演越深,自信心也越来越低。而承受力强的教师面对后进生,不仅不会“和自己过不去”,相反,会不断地通过教育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会把这个过程视为提高自我,修炼人格,锤炼自己“诲人不倦”精神的良机。

5、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

表现力是个体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我的一种能力。我以为,就人的天性来讲,人皆有一种表现自我以获得认同,甚至超越他人的本能倾向。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教师机智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素质。可以断言,一个被动适应,不愿表现,也不善于表现的教师,哪里会有应变性和灵活性呢?他的教师机智又何从产生呢?

三、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其调适方法

教师心理素质看上去好像是个人的事情,实际上它不仅是一个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问题,它还与教师为人师表、师生关系、教师品格、教育成功、学生成长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和自我修炼应该是当前教育领域里不可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压力是指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一般说来,过度压力和持续存在压力会严重干扰心理和生理机能,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更加多疑敏感,并伴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兴趣爱好降低,精力减退,不愿与人交往,睡眠障碍等症状,极大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回顾一下近期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教育转型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最起码受到了四种严重冲击。显见,这些冲击加之显性的课时量和大量的隐性工作量,无疑给广大教师增加了超负荷的压力。

1、教师的权威地位发生动摇。在强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时代,教师常常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受牵制的地位,师尊而生卑,这种心理定势由来已久。而现代教育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成了主体,教师的作用由灌输转为引导,表现空间相对减少,师生距离拉近,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间,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角色的转换,带给教师的往往是严重的心理失落感,使教师无所适从。

2、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冲击。由于教师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从教后又采用同样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而时代又呼唤崭新的教育理念。新旧教育理念交替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特征。

3、教育信息化更快更高的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都要求教师由封闭的知识结构开放为可以吐故纳新,随时可以升级为开放型知识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的教师常常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感、眩晕感,甚至已无法应对学生求知的眼睛。

4、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教育系统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诸如:全员聘用制、人事、新教师限额转正、高职复聘等,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实行竞争上岗。过惯了四平八稳生活的老师们,一下子就面临生存危机,随时都可能被“红牌罚下”,安全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危机感,心理高度紧张,恐慌、焦虑、不安,心理出现严重失衡。而且,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极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无论是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还是老师彼此之间,常常不如以前和谐融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开始减弱;这同样带给教师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基于教育部的上述要求,我个人以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足够的关爱,要尽其所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创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气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使辛勤的教师身心皆有良好的调适。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现在倡导做诚信教师,那么,我们自身又应怎样调适心态呢?这地方,我首先引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指标:

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对照心理健康指标,提供几种调适方法供参考。

1、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自助。调适心态,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立足于现实,分析了解过去的我、今天的我和未来的我。每个人要有关怀别人的心,对学生、对同事抱以一种接纳、尊重、欣赏的态度,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有能力的,是可信懒的,友善的,有价值的,具有向上、求进步的潜质,富有创造力和动力的。只有悦纳他人,悦纳自我,自信地笑对每一天,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2、心理压力的调适。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正确看待压力,借以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现实。如果我们用心理学观点看,适度的压力就是进步和创造的原动力,它能激发教育的自身潜能。所以,我们每位教师应把压力转换为动力,当你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时,你会发现你能行;第二步,要学会缓解压力。比如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团体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多看一些幽默风趣的书籍,培养个人幽默感等,借以学会自我放松,自我减压,豁达待人,乐观处世。

3、把焦虑维持在合理的程度与范围之内。调适心态,必须把焦虑维持在合理的程度与范围之内。比如,拟定合理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使精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减少紧张与焦虑的积累;学会情绪的倾诉,经常与谈得来的同志谈一谈自己心理的压抑,以减轻心理负担;还比如多参加体育锻炼;多学会心理保健知识,以适时调整心态等。

4、从容坦然地看待事物。俗话说,知足者常乐。社会实践证明,对于知足的人来讲,一滴水都能成为一片快乐的海洋;对于不知足的人来讲,一个海洋也难以填补他贪婪的欲望。因此,我们一定学会从容坦然,不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为某种潮流改变自己的初衷,更不可把生命旅途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落压在心上;坦然地,追求自己心中的太阳。我们还应具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宽广胸怀。同事之间不该斗气、斗狠,不能抓住辫子不松手,咬住短处不松口;只要不是大的原则问题,就应该以宽容为本,与人为善,切不可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牢骚满腹、怨天忧人。总之一句话,乐观不比悲观好,适合自己最重要。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中央文件为指南,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从教师自身做起,有机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关怀爱护,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努力实现师生心情愉悦、精神共乐。

上一篇:试论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与转化 下一篇:重视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