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科学天性 培育科学素养

时间:2022-09-02 05:15:34

发掘科学天性 培育科学素养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幼儿的科学经验,开展有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活动,从而不断发掘幼儿的科学天性,培育幼儿的科学素养,实现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幼儿园科学教育;趋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14-04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趋势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和推动中国当下以及未来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理应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指导。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幼儿园科学教育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1.科学方法论是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科学发展观不仅蕴含了科学的方法,更把科学方法论提高到用以指导全局工作的高度。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方法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是使幼儿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学习”,〔1〕既要在教育目标上突破“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陈旧思想,也要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科学方法去主动探索客观世界,从而促使幼儿在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是实施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强调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就是要准确把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教育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教育是否与儿童天性发展规律相互一致。”〔2〕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和幼儿的认知活动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特有的规律。一方面,科学探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幼儿的认知发展有自己特定的年龄特点,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通常是感性的、具象的,幼儿需通过主动探究,例如直接操作材料而获得新知。因此,科学探究是把幼儿与科学连接起来的纽带,它应贯穿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激发、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以促使幼儿经历从探究到发现,从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

3.兼具科学性与综合性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幼儿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幼儿的科学天性,培育幼儿的科学素养。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既不能离开科学学科内容来设计,也不能为科学而科学,从而把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传授科学知识的活动。

4.科学兴趣、知识、方法、态度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此考察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应把幼儿的科学兴趣、知识、方法、态度和精神等统一起来,促使其内化为幼儿的科学素养,从而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幼儿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实践探索也不断深入。但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实践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1.对幼儿的科学经验挖掘、开采不足

“生活即教育”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能反映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就不可能是生活化的课程。”〔3〕但要将这一共识转化为实践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很多教师往往依据教科书或教学参考资料来设计幼儿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通常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完全吻合;另一方面,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生活经验的关注普遍不够。例如,有一个叫“小路不怕水”的科学活动,教师试图通过让幼儿做一个在白纸上涂石蜡然后滴水的实验,引导幼儿感知石蜡和水不相融的特性。尽管幼儿对涂石蜡的活动很感兴趣,但幼儿生活中并不常见到石蜡,终因缺乏生活经验,对这一科学原理的认识仍较模糊,因此很难说这样的科学活动能达到提高幼儿科学素养的目的。又如,有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一个“瓶宝宝的比赛”活动。教师先出示装有相同重量的水、米和黄豆的瓶子,然后引导幼儿在相同坡度的坡面上进行滚动比赛,以期让幼儿获得水是液体,对瓶子的内壁摩擦较小,所以滚得最快;黄豆、大米是固体,对瓶子的内壁摩擦较大,所以滚得慢的经验。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还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黄豆和大米的不同,让幼儿看到,黄豆因表面较光滑,相互接触面积较少,摩擦力相对小些,所以会比装有米的瓶子先滚到终点;而米的表面较粗糙,相互接触的面积较多,摩擦力相对大些,所以最后滚到终点。但是,幼儿因缺乏相关生活经验,要理解物体内部摩擦力这一概念和现象并不容易。另一位老师设计一个叫“有趣的鞋底花纹”活动就较好,教师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观察汽车和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从而帮助幼儿理解了什么是摩擦力。

2.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整合性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则。”〔4〕目前,很多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形式是科学小实验或小制作,难以形成科学主题活动或向区域活动等延伸。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相对封闭,幼儿获得的往往是零散的知识和经验,无法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

3.活动设计流于粗放

科学探究主题的选择和科学活动与步骤的设计一直是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的难点。选择主题盲目、忽视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幼儿的探究过程缺乏层次性等是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流于粗放的基本表现。教师通常习惯于根据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来确定科学活动主题,注重给幼儿做操作演示和讲解示范,偏向于按预定的线性过程组织教学活动,只关注符合常规的“正确”,而忽视不符合常规但值得探究的“错误”。例如,在“有趣的滚动”科学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预设的球体滚动现象,对于幼儿提出并观察到的圆柱体和锥体也能滚动、但线路有所不同的现象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活动只是根据教师的预设程序进行,幼儿的主动探究被教师忽略。

上一篇:德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下一篇: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