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09-02 05:14:4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摘 要: 为不让优秀的本土道情文化消失,找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作者对义乌道情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馆藏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道情发展的方式及变化的原因,对道情现有的保护方法进行整理评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活态传承”的设想及方案,并进行探索性的实践,力求将道情的保护方式从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转变为“还俗于民”,使传统道情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引发全社会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义乌道情 传承 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推进使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道情就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浙江本土道情文化深厚丰富(主要集中在金衢地区),其中义乌道情最具代表性。但现阶段社会对其的认识和了解不深刻,甚至浙江某些地方的道情文化已经濒临失传,对其保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对道情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找到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途径,不仅使道情文化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还让其焕发新的活力且为今所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累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义乌道情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

根据走访调查,义乌地区专职的道情艺人不过零星几人,以唱道情为职业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这是道情艺人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有的道情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找不到接班人。愿意学习表演这门艺术并以此为职业的年轻人无迹可寻,而热爱并懂得道情艺术的人多已年逾半百,维持这门艺术已显得力不从心,道情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再看道情艺术的市场同样不容乐观。目前对道情艺术仍有兴趣的大部分为老一辈的听众,其中愿意付费欣赏表演的仅占少数,对道情有深入了解的更是微乎其微。半数以上的群众仅知道道情这门艺术的存在,且认为对其的保护并不是非常必要的。现在,道情演出仅限于节庆晚会、农村老年协会和福利院等。

我们还对道情的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保护的力度显然有所欠缺。很多地方把道情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进行宣传,期望道情能为地方文化增添色彩,对道情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大部分地区的保护工作都是类似的点到为止,稍有成效后便不再深入,所以大众对道情艺术的认识并不深刻,关心也不够。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道情艺术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道情的传承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二)原因分析。

1.现代文化的冲击,使人们逐渐忽视了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基于农耕文明的义乌道情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部分的人不了解道情文化的内涵及精髓,在快速消费的大环境下,仅把道情艺术看做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消遣,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去欣赏,从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历史积淀与价值意义。有的甚至觉得道情过于俗气,而不屑于接触了解。

2.道情的传承仍然以沿袭陈旧形式为主,发展没有顺应大众的文化需求。

过去,道情艺人社会地位低下,文化水平不高,其作品缺乏专业的音韵加工。因此,传统的道情唱腔音乐旋律比较单调,缺乏音乐美感,伴奏乐器仅是“一筒渔鼓、二片竹板”,大大制约了唱腔的音乐性。在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仅靠一板一眼“唱故事”已很难占据文化消费的一席之地,无法满足现阶段大众普遍的文化需求,道情艺术便渐渐地在我们的记忆中褪去了颜色。

3.后继无人,大量珍贵资料的漏缺、遗失。

“”开始后,曲艺协会解散,艺人们纷纷下放。艺人的流散和大量文献资料的损失导致道情艺术的发展一度跌入谷底。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不重视对其的保护,以致很多珍贵的曲目资料漏缺甚至失传。现在唱道情的艺人,过世的过世,荒废的荒废,坚持在唱的已经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道情艺术后继无人,愿意学习和表演这门艺术的年轻人非常罕见,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是道情传承面临困境的直接原因。

4.重视程度不够,以致许多道情保护工作没有完成到位。

经过调查,社会各界对道情艺术存在一定的保护意识,或多或少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由于对道情艺术的认识仍不深刻,大部分群众对道情艺术的保护没能提升到一个自觉的责任性的高度,很多建设性的保持措施浅尝辄止,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如龙游的道情艺术,由于缺乏人力物力资源,数次申请非遗保护都没有成功。

二、现有的保护方法及评价

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查询等方式,我们收集整理了现有的保护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评估,对已有的保持成果作了总结。

(一)充分确立政府在保护与抢救中的主导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范围,各地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实施保护,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组织和领导,由各地文化部门牵头完成。

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这是抢救和保护的关键所在。据了解,各地区政府都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义乌道情的保护工作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义乌道情于2007年12月入选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义乌政府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如设立奖励专项基金、奖励对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义乌道情的成功申遗相信能够增强其他地区政府保护该文化形态的决心。

【评价】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聚集有利资源,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由于过于讲求效益,容易使保护工作过于产业化、功利性。

(二)发挥文化组织、集体的桥梁作用。

义乌文化组织、集体积极为民间艺术提供交流的平台,为曲艺爱好者提供活动的阵地,从而拉近了民间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义乌文化馆积极创造条件,克服种种困难,于2008年在黄大宗祠开设了一个“曲苑书场”,组织民间艺人驻场演唱。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曲苑书场”逐渐成了群众文化的一个品牌项目。实践证明,这种原生态的保护方式,为道情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较之义乌的保护传承措施,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方面就做得远远不够了。

【评价】文化组织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能促进艺人间的合作交流,同时娱乐大众。这种“文化组织”一定要属于民间的,不带任何产业目的,仅仅是为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而存在的,这样有利于增强民众对“道情文化”的属有感、自信心。

(三)出书是道情文化发展的一大出路。

文字是信息传递的载体,要使道情文化有所发展,将本地的道情艺术编辑成书或多媒体形式,向社会传播是保护传承道情艺术的一个好方法。据我们了解,金衢地区至今还没有有关道情艺术的书籍或其他出版物,但是,在其他省市已经出版了大量的有关书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值得金衢地区借鉴。

【评价】出书出人为道情的传承保存文献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注重理论的积累的同时,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革新是道情艺术发展的方向。

不少地方的道情艺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努力。他们改变了说唱叙事性强但表现形式单调、音乐性差的陈旧形式,增强了道情的表演力和音乐性,音乐上引进了传统婺剧音乐,配以小乐队,表演上试用男女对唱,运用方言和义乌普通话两种语言演唱,使道情突破了地方局限。曲目上除了一些优秀传统的保留节目外,更加注重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评价】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大众的文化需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变应变”是道情传承的必经之路。对道情的革新同样存在两面性,革新道情可以带来“新鲜感”,但如果过于追求“新”,则必然丢弃了道情传统的精髓。

三、活态传承的设想及试行效果

研究发现,道情艺术已有不少成熟的传承保护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道情艺术的保护多徘徊在几种常用的方法上。纵观义乌道情艺术的发展现状,仍有可进步的空间。我们觉得道情文化的保护应是“活态”的,关键要做到“还俗于民”,让传统道情文化扎根于其生长的土壤,“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我们根据道情现状产生的原因、现有的保护措施两方面设想了一些创意性的“活态传承”措施,旨在拓宽新化道情的保护方式,使道情艺术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共同产生一个双赢的良性循环。目前,部分设想已在试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总结如下。

(一)尽可能地拓宽道情的实用范围。

在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道情艺术,不仅能使其走出冰冷的陈列窗发挥自身的功用,还能加深大众对它的印象,让道情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将道情用于儿童教学。

儿童教学中,老师经常使用小铃铛、三角铁、发声橡皮球等工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们发现道情能起到类似的作用。道情音色响亮能很好地引起孩子的注意,且它节奏欢快明朗,用于语文、音乐教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试行效果】我们把道情(小尺寸的)带入小学课堂,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实验。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借助道情的节奏进行拼音教学。明快的节奏很快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家跟着节拍整齐地念出拼音字母,课堂参与度很高,气氛很活跃。通过这样的形式,孩子从小就接触、了解道情,这对道情的传承是有很大帮助的。

2.将道情运用到现代音乐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音乐进入电声的时代。不少艺人为求创新突破便向传统艺术寻求灵感,尝试在新形式的音乐中添加古典元素,使音乐彰显不同的风格。道情是传统的节奏乐器,它具有古典传统的音色,演奏时能形成很强的律动感,是理想的打击乐器。由它为音乐演奏节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道情素有“乡土R&B”之称,因为道情的表演形式与流行乐中的“说唱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比较而言,道情艺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很浓厚的乡土韵味,它的唱词是地方俗语土话,腔调是地方民音乡谣。把乡土特色的唱调融入现代节奏音乐,或者用道情的节奏形式表演现代的说唱音乐,是很一种很不错的尝试。

3.将道情运用至商品买卖。

道情本身就有吸引注意力的作用。现今的街头叫卖多是单一的“过来瞧一瞧,便宜卖嘞!”,这类的叫卖由于缺乏特色以致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如果我们把道情艺术融入买卖文化,形成一种创意性的叫卖方式,则不禁会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可以利用道情说唱结合的方法,把商品的特点、优势编进曲子唱出来,再加入滑稽点或引人关注的地方话语,使叫卖方式既有文化内涵,又能招揽顾客。

【试行效果】我们在当地的一个粥摊试行这一方案,刚把道情摆出来还没开唱就有不少路人止步围观。我们在粥铺旁即兴表演,不仅招揽了生意,还为店里的顾客提供了悠闲娱乐的方式,一举两得。我们询问了很多顾客的感受,他们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二)各地区联合举办道情文化节。

浙江本土的道情艺术在金华、衢州、义乌、遂昌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义乌地区的道情最出名。我们不能只着眼于义乌道情的保护,要各分支并重,使浙江本土道情艺术百花齐放。我们设想联合各地区定期举办道情文化节,这既是展示道情艺术的平台,又为不同地区的道情艺人提供交流的机会,有利于道情艺术整体的发展。道情文化节还是一个大众娱乐的活动,为大众的文化生活增添新的内容。文化节的成功将会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道情艺术,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保护道情的队伍。

道情文化节可安排以下内容:

1.道情大赛。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选手自备拿手曲目参与比赛,由观众投票选出最好的表演,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专业组的比赛为道情艺人提供切磋交流的机会,非专业组比赛旨在鼓励民众体验道情,拉近道情与民众间的距离。

2.道情讲坛。讲坛的内容是多样的,可以是艺人表演经典的段子,可以是艺人现场传授道情演奏技巧,可以是专家为大家普及道情的历史、发展等相关知识。

3.道情众乐乐。这是一个民众参与互动的平台,形式是多样的,关键在于用新奇有趣的活动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大家现场亲手制作道情,也可以道情接龙,还可以组织道情作品设计大赛,请大家参与到道情作品的设计中,从中选出最有艺术感、最有创意的作品保存下来。

以上是我们小组初步的设想。如果有更好更新颖的活动就可以加入道情文化节,希望能不断有新奇有趣的活动形式出现,吸引大家的参与。

(三)加紧道情与各产业间的联系,互利双赢。

1.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

可以把道情艺术更好地与当地旅游文化相结合,如在旅游区建立一个道情博物馆,陈列一些道情的历史文献资料,安排道情表演供游客欣赏,带领游客参观道情制作的过程。道情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它的外形可以有多种设计,可挂在家中充当艺术品,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我们还可以把道情做成不同的尺寸,小的尺寸可以当做孩子的玩具。此外,我们还能衍生一系列的道情产品,如道情光碟、道情曲目书籍、道情笔筒、道情手机链、车内装饰物等,陈列在旅游纪念品商铺里出售,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2.与毛竹产业相互依托。

竹子是制作道情的原材料。道情作为一种旅游纪念佳品进入市场,对它的消费需求定会带动竹子产业的发展。

3.与文化产业相呼应。

道情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其发展肯定依赖于文化产业的进步。道情是浙江本土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要依靠文化产业的帮助,同时它也能反作用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这一点已在相关的文化活动中安排道情表演得到具体体现。大型文艺演出少不了道情艺术的参与,道情可以借助这个大舞台展现自身魅力,吸引更多听众,而道情艺术也为文艺活动增添了光彩。

(四)借助现代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1.利用村镇广播。

我们在乡镇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乡镇的路边、休息区设有很多广播设施,除了固定时段播放新闻外,基本上都在外放广告。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资源。每天早中晚各抽一小段时间播放道情戏,听众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就接受道情这门艺术。

2.利用电视媒体。

义乌电视台注重道情的宣传,在义乌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为道情做一个宣传片,在浙江省电视台播放,把道情这门艺术普及到更广泛的群众中。

3.利用网络。

网络是最常用、最时效、影响最广的现代媒体之一。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专门为道情开设一个网站。把最新的资讯、演出的安排、活动的公告放在上面。还可以开设论坛,为道情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播放一些演出的图片、视频,以及经典曲目供大家浏览下载。

4.便携式播放设备。

有些喜欢听道情的朋友,苦于只能守在电视前,一年里难得看到几次道情表演,直呼太不过瘾。由于时间空间的局限,他们不能很好地体验道情艺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请专门的道情艺人录下经典的曲目,放在网上提供下载,或录制成磁带、刻成光盘。这样,热爱道情艺术的朋友可以把道情装进便携式播放设备,随时随地享受道情艺术,简单又便捷。

我们小组从道情表演者阿乐老师那里录制了一段道情戏,回去以后拿给自己的爷爷、外公等长辈听。之后询问各家老人的感受,得到了一致的反馈——这是个好主意。老人们都很喜爱这种方式,有的在晨练时听一小段道情戏,有的则在入睡前听上一段,有的直接揣入兜里走街访友时拿出来分享一下。他们觉得道情戏像个朋友一样时刻陪在身边,犹如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伴侣。

(五)成立义乌道情品牌促进会。

建立一个专门服务于道情文化传承保护的组织,集政府、产业、管理等社会资源于一体。把道情作为一个品牌,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广。该组织由政府权威人士、专家、研究者、相关部门管理者、道情传承人等组成,是“道情文化”传承保护的推手,负责传承保护的方案设想、产品设计,并承担相关的实施工作,把义乌道情作为一种“特色文化”在国内广泛宣传甚至推向世界。

四、传承保护义乌道情文化的意义

(一)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道情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块民族艺术的活化石。同时,义乌道情与众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演艺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以好听入耳为目标,因此,义乌道情在很长时间内流派纷呈,在曲艺界独树一帜。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特色浓郁,有着较广阔的活动阵地和较广泛的受众队伍。由此可见,义乌道情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其的传承与保护是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火种。

(二)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使其有用于今。

传承保护义乌道情的关键是在原生态继承的基础上注重革新。[2]当今社会,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传统艺术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只有将新鲜的血液注入传统文化,去掉保守的枷锁,将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个性继承发扬,将不足之处予以创新修正,使其成为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活,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型文化模式,让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绽放绚丽多姿的光彩。

(三)助长经济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道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道情文化得到了推广,活跃了文化气氛,人们的精神动力得到了相应的激发,调动了经济主体巨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利用道情文化产生的积极效应不断创新发展,推出新形式,创造经济效益。例如一些地区将道情文化融入到旅游行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我们也有将道情艺术与文化产业、毛竹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的设想,若计划可行,将是很好的双赢案例。

(四)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经验。

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不同文化保护的方式却是大同小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群众创造,也由群众共同保护。如今道情文化在一些地区的重视程度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例如义乌的道情文化已经开始从小学普及,进入了学生的乡土教材课本;当地还在特定时段推出以道情为主要形式的新闻专栏频道;道情文化小组还组织艺人上山下乡为人民送娱乐,等等。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可以借鉴使用在任何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

(五)利于“义乌道情”的品牌化。

“还俗于民”的设想响应了国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号召。借助义乌小商品汇聚地的优势,把“义乌道情”作为一种本土特色文化,推向国际,使“义乌道情”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五、结论

(一)浙江本土道情文化的现状。

1.浙江省政府及有关文化部门都给予了道情文化一定的重视,但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度和影响力仍然不够。

2.自从义乌道情申请非遗保护成功,义乌地区对道情文化的保护相对浙江其他地区要好得多。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许多保护措施只有计划并未实施,如整理典籍,出书出人等。

3.义乌之外的浙江其他道情分布区的保护相对较差,大部分人仅限于知道道情这一概念,对它的了解认识并不深刻,民众保护意识不强。

4.道情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很多地方的道情文化已经濒临消失。

(二)方法与措施。

1.申请非遗保护,义乌道情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义乌道情已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其保护力度明显大于其他地区,民众对其的关注度很高。

2.依靠政府、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拥有权威的影响力,借助政府的相关政策,合理地运用政府资源。让各界人士把道情带入各个领域,使它得到广泛普及、深入人心。

3.注重“活态传承”,拓宽道情艺术的实用范围,将“道情”还于生活。我们小组尝试性地把道情运用于课堂教学、商品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此可见,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才能把道情更好地传承下去。

4.出书出人对于道情的传承十分必要,这是为艺术保留珍贵资料的重要途径,经我们调查,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要继续加大力度。

5.创新传统道情文化是传承的关键。很多道情艺人尝试用“老方法唱新故事”,使道情在新的文化需求下被大众接受和喜爱,这是道情维持生命力的关键,是道情传承和保护的必经之路。

由于我们对道情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研究不够全面,细节方面没有完全到位,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利于继续深入拓展和优化研究成果,并在社会大众中宣传推广,坚持从基础做起,才能使浙江本土道情文化继续生存和发展,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余雄.浙西曲艺——衢州道情文化及其传承、保护与发展,2011:3.

[2]何青.义乌道情的传承与保护.文化月刊,2009:9.

[3]吴琅云.义乌道情重在传承发展.中国文化报,2009:4.

[4]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保护——以义乌道情文化传承为例.

[5]朱以青.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兼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上一篇: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及管理措施 下一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