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过渡性”新定位

时间:2022-09-02 05:10:34

初中语文教学“过渡性”新定位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性”,即学生成长过渡性,教学内容的过渡性,要求我们客观认识初中教学,重新定位初中教学,从教师个人素质,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生活关注等方方面面出发,用新型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过渡性;新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我们更加关注教育活动主体――学生。中学时期作为青少年成长成熟的过渡期,是青少年综合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和二次改造的关键时期。语文是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学习开始,接触的所有科目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优质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还能在学生三观、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形成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立足于中学“过渡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变革。

一、从初中学生“过渡期”重新定位语文教学

如上所言,初中作为学生人生发展的过渡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学生没有完全成熟但又并非完全幼稚的这一时期,其心理经历叠加式、反复式、辩证式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心理特性。在多重心理特性的影响下,中学生易面临执行与叛逆,接受与辩驳,独立与依赖的多重矛盾抉择,若是疏导不当,容易造成自我封闭,甚至极端厌世叛逆的思想。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学语文教师应理所应当地承担起教学相长,关爱学生的重任。这一重任如何在课堂中得以解决呢?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变革语文教学:

(一)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细致观察学生的思绪注意力变化。理解学生对自由轻松课堂氛围的渴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等。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是新型师生关系中必备内容。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变语文课堂为文学交流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课堂气氛活跃化,学生学习主体化。

二、在“两重过渡性”中定位初中语文教学

(一)初中语文教学是“小升初”的过渡

无论从教材还是从课堂内容上看,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小学语文的内容基础,知识浅显,相对简单容易得多;而初中语文知识点涵盖层面较为广泛,教材内容思维跳跃变化幅度大,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对比鲜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时间充足,教学内容主要是语文基础知识,知识点的吸收方式以记忆为主;而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时间紧张,那些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的课堂活动由全面记忆转变为重点记忆,并且增加了抽象思维、情感融入等形式。

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正处于学业、人生过渡期的中学生而言,可能会很难适应,对学习成长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所以,立足两重过渡性重新定位初中语文教学有深刻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既有紧密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教学整体,其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理论知识,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等多个模块。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理论模块教学中,延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全面记忆,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对于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等其他需要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感悟的模块,则需要积极引导,传授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是“初升高”的过渡

初中既然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过渡期,也就意味着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后还要面临更复杂、难度更大、范围更广的高中语文学习。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相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越来越难的学习,中学语文教师更应当注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循序渐进,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缓慢而牢固的纠正。一步一步地改正学生身上残留的不适应初中学习的小学学习方式。但是也要注意不能操之过急,有些教师对于刚刚小升初的学生要求过高,甚至潜意识里希望学生具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这无疑是不切实际揠苗助长的表现。正确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程中,进行适当的课前铺垫,课中思考和课后消化,引领学生形成自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全面健康地提高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习兴趣的开发。缺乏兴趣的学习行为只是任务式学习,不仅起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长久如此,也会让学习本身失去趣味,甚至成为学生恐惧厌恶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常见的小组问答、情景剧、课本剧排练等新型教学方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提高教师个人修养和魅力。一个教师的受欢迎程度,和他所教授课程的成绩是成正比的,教师本身受学生喜爱,爱屋及乌,从而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自主学习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积极思考;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提问;课后复习,完善对课文的理解等,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才能帮助学生在充分吸收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提问的好习惯,为学生日后更长时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性”,即学生成长过渡性,教学内容的过渡性,要求我们客观认识初中教学,重新定位初中教学,从教师个人素质,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生活关注等方方面面出发,用新型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兴趣。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 下一篇:谱写生活乐章奏响心灵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