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精神健康用心来爱自己

时间:2022-09-02 03:45:55

关注精神健康用心来爱自己

调查显示,如今七成中青年人处于精神的亚健康状态,然而由于人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重视程度也远不及我们对待感冒发烧那般,有些征兆就会去及时治疗,因此很容易贻误治疗时机,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伤害。为此,本刊专访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防治科主任蔡军教授,请他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科学生活》:精神疾病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是很受重视,那么这种疾病影响的人群多吗、范围广吗?

蔡教授:精神疾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某一种疾病,而是包括与精神问题相关的一大类疾病,通常被分为重型精神疾病和轻型精神疾病;在轻型精神疾病中除了我们常见的抑郁、焦虑情绪外,还包括强迫症和疑病症等神经症性疾病。2009年,我们做过一个上海市居民身心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曾经有过某种心理或精神问题,每八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目前存在某种心理问题,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差不多达到14%~16%。

当然现在精神卫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因为有些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等在疾病负担的排位中越来越靠前,是继肿瘤、高血压之后又一种负担较重的疾病。这是全世界都需要关注的,更何况,从的角度说,大部分市民对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匮乏,因此精神疾病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精神健康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科学生活》:抑郁症和焦虑症是两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那么它们的病理特点有什么区别呢,普通人该如何识别呢?

蔡教授:抑郁和焦虑是两种不同的情绪问题。抑郁情绪,最主要的是以情绪低落为主,兴趣减退、工作效率下降,思维迟缓;至于焦虑情绪,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有正常的诱发因素引起焦虑的体验,比如,参加高考、面试时会紧张等,这不是病态的。我们说的病态焦虑是指期待性的焦虑,就是本来没有客观的事件存在,但是他会主观地觉得会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了,医学上称之为经常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和担心,整天惶惶不安,伴出汗,心跳、呼吸加快,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科学生活》: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之路,是否是外界环境的生存压力才导致现在患精神疾病的人数大幅增加?

蔡教授:不能绝对地说,现在患病率增高了,得抑郁症、焦虑症的人群增加了就完全是社会因素所引起的,当然社会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包括社会压力增加、竞争加大、经济差距悬殊加大、学生学习压力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群的患病率。

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就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地不断提高,以及网络知识的普及,大家对于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原来不了解这种疾病的人也逐渐知道了人的精神和身体一样也会生病。随着人们对精神疾病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识别率也提高了。

比如,原来一个人情绪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不想做工作,大家就认为这个人思想有问题,其实不完全如此,可能有一部分人是由于精神疾病的原因,可能是抑郁导致他无法正常工作。随着精神疾病识别率的提高,就诊率也提高了,临床医生对这一类情绪问题的诊断、识别也跟着提高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精神疾病的发现率大幅提高,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科学生活》:如果人们得了某种精神疾病而没有及时治疗,任其发展下去,那么后果是怎样的呢?

蔡教授:精神疾病有很多种,而每一种疾病的预后都不同。这里就以抑郁症来说,如果不及时治疗,在疾病的发病期,病人情绪低落必定会影响到自身的社会功能如生活、工作等,当抑郁发展得更严重时,也可能出现一些极端的事情,比如自杀等,可能某个鲜活的生命会就此消失,这于己于人都是一种损失,特别是给家人带来巨大的伤害。所以,对于精神疾病必须及早地接受治疗。

又比如,焦虑症的病人,是很痛苦的,惶惶不安,不可终日,总是莫名其妙地害怕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处于这种状态又如何面对复杂的生活?所以,一旦心理上出现异常就要尽快治疗,病程拖得越长,人的社会功能就会越受到影响,治疗的疗效也会受影响。

《科学生活》:对于精神疾病,从最初有些症状到发病要多久时间?

蔡教授:对于抑郁症,如果抑郁的情绪持续低落,超过两周,还有其他指标也符合的话就会考虑诊断为抑郁症。当然,还有些情况虽然没达到“症”的程度,但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这同样是需要干预的,需要心理辅导,才能早日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

《科学生活》:精神疾病的发生,是否和个体性格差异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些人天生比较开朗,有些人则比较内向,是否内向的人更容易发生这类疾病?

蔡教授: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它的病因学包括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大因素。就心理因素而言,确实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多疑、偏执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当然还要加上外在的社会的因素,比如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幸和挫折:亲人突然离去、失恋、失业等应激事件,会对人的精神造成很大伤害……当我们遇到这类情况时要及时与人沟通,尽快排解掉忧郁的情绪,如果自己摆脱不了,要尽快找专业医生治疗。

《科学生活》:对于普通人而言,如何发现自己或家人有精神方面的异常呢?

蔡教授:一个人出现精神异常,往往有两个衡量标准,一个是和自己以前相比,性格有没有发生改变。如果说这个人以前是很开朗的,很外向的,善于跟别人交际的,出门需要打扮自己,生活上也很勤快,现在却突然变得像另外一个人了:变得很懒散了,不愿出门了,不愿意和别人讲话了,整天愁眉苦脸的,就要警惕是否患了精神疾病。还有就是横向比较,和同龄人相比,是否有明显的不同。如果在情绪上、性格上、行为上和同龄人有很大的差别,也要尽快找专业人员咨询,尽量在疾病的初期早发现、早治疗,这样预后就要好得多。

上一篇:从李阳家暴事件看不容忽视的“家暴现象” 下一篇:家庭教育中如何创造孩子的思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