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09-02 02:38:57

在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想、摸、拼、剪等活动,脑、口、手并用。

一、引导操作,培养创新

数学教学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从现实生活或生产出发,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可以先指导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和方砖的边长,再运用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讨论:要用方砖铺这间教室需多少块才能正好铺满呢?这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纷纷提出各自的想法。测量、计算都十分认真,老师接着提出: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通过讨论,都踊跃发言。

二、发展能力,鼓励创新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新概念、法则,靠单纯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要使学生将知识真正地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就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悟出真知、学会知识、掌握规律,让学生沿着知识的阶梯步步上升,知识学得活,思维开阔。

三、学会探究,引导创新

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经验,更应通过指导,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建立表象,加深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如在教学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指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比较它们底和高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有序深入,多种感官同时配合活动,学得扎实,概念、法则理解深刻。

四、发展思维,激发创新

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学生在操作中要对操作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获取知识。因此,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通过操作,学会新知识,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可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每5根分一堆,再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同样每5根分一堆,余下1根是余数,然后,再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也同样每5根分一堆,余下2根是余数……由此得出算式10÷5=2,11÷5=2……1,12÷5=2……2。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每个算式中除数与余数大小的变化,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并总结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通过引导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拓展思维,激发创新

要使学生真正牢固学会和掌握数学知识,老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深入调查、统计计算、课前布置和准备工作,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领悟,学会掌握运用知识。如在教完圆的直径与周长的知识后,让学生思考:要知道一棵树的直径是多少?该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砍断树后测量树的直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祥华中心学校)

上一篇:论操作学习法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让学生的心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