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 贵有“三味”

时间:2022-09-02 12:02:56

语文课堂 贵有“三味”

摘 要:就如何让语文课上得更有味道,如何让学生在有味道的语文课堂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究谈了一些见解。同时,阐述了要使语文课上得有味道,贵在注重“三味”:贵在能灵活地运用健康幽默的语言,使教学充满“趣味”;贵在能巧妙地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贵在能机智地捕捉文本空白,使教学具有“韵味”。

关键词:语文味;趣味;情味;韵味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高兴的事莫过于一节课结束,学生评价这么一句:“今天的语文课上得好开心哦!老师,你今天的课讲得真有意思。”当然,最懊恼的是,便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说:“语文课真没味,没劲!”如此看来,学生在“有味道”的语文课堂上,肯定是趣味盎然,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笔者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有“味道”,贵在能灵活地运用健康幽默的语言,使教学充满“趣味”;贵在能巧妙地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贵在能机智地捕捉文本空白,使教学具有“韵味”。简单地说,语文课堂,贵有“三味”。

一、贵有“趣”味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或生动形象,或活泼多姿,或简练准确,或含蓄幽默,或质朴犀利……语文这门饶有趣味的学科要求教师能用更具趣味的语言体现学科的特点。

记得薛法根老师执教《槐乡五月》时,在课堂上,薛老师请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读完还要求学生能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学生一时语塞,薛老师又跟他们打趣:“有时候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有感觉就行了。”这些教学细节,正如著名演说家海因兹·雷曼麦说过的“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还有谁会说学得没有味道呢?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上,就是与教师进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升华自己的智慧。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使我们的课堂摆脱“闷气”和“匠气”,充满“生气”和“灵气”。

二、贵有“情”味

列宁曾这样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肯定了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特点。

在教学中,一些优秀教师饱含情味的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以情传情的教学氛围,可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让学生潜心会文。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动情、引情,学生入情、抒情,师生共同围绕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借助多媒体,适时引入优美的诗歌、抒情的歌曲、情理横生的故事等,师生共同、努力创造一种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这样的优秀教例不胜枚举,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情意盎然的教学过程,还应有“情味袅袅、似品香茗、如咀甘果”的收尾,课结束,情犹存。以赵源林老师执教的《望月》阐明这一观点。

赵老师说:“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也和小外甥一样多趣、多变,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在人间,落在人的眼睛里,就不一样了呢?”学生回答:“可能每个人的心情不一样,望见的月亮也就不一样了。”赵老师这样收束全文:“是呀,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这就是(板书):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这节课,教者精心设计了独具情意的终课之曲,以情语摄魂,让学生执卷留恋。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无色无味的水,而融进了情味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贵有“韵”味

教材本身的“空白”是语文教学韵味的重要来源。

听过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我联想到了两幅名画:其一,“踏花归去马蹄香”,画面上简简单单,不见一花一草,只见马儿在前面行走,几只蝴蝶在后面紧紧追逐,围绕着马蹄翩翩起舞,这画中的韵味,令人叹为观止啊!其二,“深山藏古寺”,画面上不见寺庙的一瓦一角,只见到溪边汲水的老僧,却能引起人无穷的遐想。王老师的课,环环相扣《长相思》里的留白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王老师让学生去想象:作者身在何方?在呼啸的风雪声中,学生想到了纳兰身在山海关,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学生从“山一程”判断纳兰的身就在崇山峻岭之上;学生从“水一程”判断,纳兰就身在大河小川之滨!纳兰身在军营的帐篷外!纳兰是身在征途啊!王老师让学生揣摩:此时,纳兰的“心”又在哪里?纳兰心仪的故园又有什么?学生想到了在故园,在晴朗的日子里,妻子绣花,儿女嬉戏;宁静的夜晚,一家团聚,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就在这文本空白处,让学生咀嚼,品尝《长相思》的真味。体会《长相思》的深层意蕴。王老师的课“韵”味十足。

“语文味”肯定不止这些,我们应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趣味”“情味”“韵味”之上,让这“三味”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信我们能够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其果,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把语文课上出味道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

上一篇:谈农学专业课的导入 下一篇:运动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