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3G盛会前的鸿沟

时间:2022-09-01 10:50:43

3G商用正在提速,但知识产权的基本费用问题却横在中国3G产业与庞大价值之间。

2005年2月14日,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盛会3GSM全球大会在法国戛纳开幕。会上GSA(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宣布,WCDMA网目前已商用的有64个,开通国家31个,到2004年年底,全球WCDMA用户已经达到1629万。

数字的背后,一个事实日渐清晰:3G商用正在提速,潜藏价值就要喷涌!

然而,就在3G产业巨大的潜在价值下,却隐藏着一道不可忽视的鸿沟――3G基本专利费问题。

2005年2月,高通宣布授权明基开发、制造以及销售TD-SCDMA产品。这次高调宣示其在TD-SCDMA方面的权利,正表明了高通已完全做好强势介入的准备,就专利问题与国产厂商进行一番厮杀。

还记得,欧洲3G运营商为购买3G商业运营牌照支付了1000亿美金,庞大的资金支出几乎断送了其3G的前途;还记得,曾经收购飞利浦CDMA的国内华立集团,终因高通庞大的专利壁垒而偃旗息鼓,放弃了国产厂商开发CDMA的大好时机。

面对教训,在GSM专利下吃尽苦头的国内手机企业,该如何掌握3G的知识产权游戏规则?该如何规避曾经的苦难历程?

算一算3G知识产权账

事实上,高昂的3G专利授权费早就给国内研发企业竖起了难以跨越的门槛。业内人士向《IT时代周刊》透露,波导南京通信研究所曾研发了一款CDMA2000手机,研发费2000万左右,其中专利费就占了一半以上。

3G专利平台专家Brian Kearsey表示,在随后的数年里,3G在全球的资本投资,无论是网络基础设施,还是终端,都将达到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而这几乎是现在的翻倍。假定累积许可费率的平均值为相对温和的10%(占设备销售额的比例)的话,那么,在3G技术商用的整个产业周期中,需要支付的专利费用将是100亿美金。

即便是如此“温和”的估计,又有几家国产企业可以承担?

何况,3G的专利费用并不简单是一个百分数。主流3G技术标准包括WCDMA、CDMA2000和TD-SCDMA,每个标准对应的基本专利持有者的比例都不尽相同。就WCDMA而言,2005年1月,约有450个WCDMA专利可以被独立地进行技术许可,而且会有更多的专利权人加入,3G专利的技术许可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

更有可能的是,一些企业,特别是国外一些基本专利持有者,潜伏在暗处,在对其最有利的时机,发动知识产权战争。

这样复杂的体系下,专利费用恐怕已经不是简单加减就能计算得出了。

2G时代,18个基本专利权就牵扯出众多的知识产权官司。眼下,3G基本专利体系更加庞大,又会有多少纠纷与冲突?

混乱的专利征收局面

理论上,所有厂商应该向3G基本专利的拥有者缴纳基本专利使用费,缴纳基本专利费的模式由一个统一团体制定,然后大家根据情况执行。

然而,理论上的形式却无法约束现实中的利益冲突。

1999年9月,产业界达成协议,发起成立了3G专利平台合作伙伴(3G3P),就3G技术标准所涉及的基本专利进行评估、认证和颁发许可证,并实行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的IPR政策。

但这个组织里,却没有包括高通、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参与3G专利平台定义的公司。

Brian Kearsey无奈地表示,“他们在专利许可业务方面各有自己的打算。这个平台本身是开放的,被许可人与3G专利平台签了许可协议后,就不必再向组织成员单独付费。”

高通、诺基亚、爱立信都没有参加,就是想一对一和被许可人也就是终端厂商谈,这样对他们有好处。

另一方面,因为利益分配的比例问题一直谈不拢,专利拥有者不加入平台,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更大化。

长期以来两个3G标准的观点互不相让:爱立信、诺基亚等因为专利数庞大,希望按照专利数来分专利费用;而高通因为手握最核心的CDMA专利(这是三大标准的基础),主张按照专利的重要性分配费用,核心专利占大头。但怎么算核心专利、专利标准等问题都无法谈拢。

如此一来,导致3G专利平台至今只包含一部分3G通信协议的基本专利,已向3G专利平台付费的被许可方仍需同平台外的相关专利持有者单独谈判,分别达成许可协议。

专利征收过程在不明朗的利益面前,变得耗时、繁琐。更有无法控制的成本消耗让国内企业苦不堪言。

专利谈判前各自为战

即便如此,中国厂商却也一片混乱。

2004年初,一批国内电信企业委托信产部电信研究院同高通、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外企业开始3G标准的IPR(知识产权许可费)谈判,谈判的目的就在于降低授权费。

然而,谈判虽然已持续了一年多,却一直没有什么利好消息传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企业却陆续脱离了既定的统一谈判口径。

2004年年底,夏新、波导先后宣布与高通在3G领域达成协议。此前,UT斯达康、华为、中兴已和高通签署了技术授权合约。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高通对华为收取的专利使用费,国内产品收取费率为1%,海外出口产品收取费率在6%到7%左右。高通已成为中国3G未来的最大受益者。

为什么要背离初衷?

中兴一位内部人士向《IT时代周刊》解释,“信产部牵头的3G专利许可系列谈判还在谈系统设备,终端手机部分还没开始。电信研究院和高通的谈判短期内估计不会有太大动静。由于我们本身拥有大量CDMA的专利技术,高通给我们的授权价格比较优惠。不管谈判后我们能够拿到什么价格,但是前期的利润我们已经拿到了。”

知情人士分析,中兴的行为动机并非这么简单。

中兴担心的是,即使电信研究院能使高通同意给国内企业一个统一的费率,但这个费率也许会高出高通单独许给中兴的价。

一位业内人士向《IT时代周刊》介绍,“高通的专利许可费率会因企业而不同,交多交少要靠双方谈判来解决。信产部电信研究院和高通的谈判也是一样。”

针对高通采取的各个击破策略,有专家认为:“国内的知识产权状况是一团浆糊,国外大企业其实心知肚明,混水才能摸鱼。”

国内手机厂商该何去何从?

业界也知道,能否顺利解决此问题,是3G商业化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如何才能防止3G基本专利的突然暗算?

也许,努力争取拥有WCDMA基本专利,让自己腰杆粗一点,不失为方法之一。

高通方面曾表示:对于持有大量基本专利的少数许可人而言,被许可人用了他的技术,他可以不收被许可人的基本专利费,可以从卖芯片的收入里收回来;如果该被许可人也持有较多基本专利,只要他的芯片里不用被许可人的技术,他就不会让其占一点便宜;如果被许可人一点基本专利也没有,那许可人只能看他的脸色。

上海宇梦通信的法务顾问朱肃华认为,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方面,我们倒是可以学习日本的做法。70~80年代,日本靠模仿美国的技术,用最短的时间赶上了美国。日本企业比较聪明的是,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然后大量申请专利,众多日本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且和标准化以及技术部门密切合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服务。

就国内而言,华为的做法是非常有益的启示。华为某高级副总裁向《IT时代周刊》介绍,华为在标准方面就有专职人员200多人,参加了50多个标准组织,2004年申请了2000件专利,提交了300多篇标准文档。

也正因为华为申请的3G专利非常多,芯片商给华为的是比较优惠的许可价,不论高通还是爱立信。用高通内部人士的话来说:双赢是最好的局面,没有人愿意和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打交道。

市场就是战场,专利就是武器。国内企业该好好武装一下自己了。

上一篇:戴尔直销模式危机四伏 下一篇:增强风险评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