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眼界

时间:2022-09-01 10:49:00

教师的眼界

“眼界”,犹如一个人判断事物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是从微观和宏观方面观察世界的“取景框”。

教师的“眼界”问题,不是个人喜好问题,而是关系个人素质乃至教育质量的全局。

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学生觉得教师在离开课堂与课本以后,很少有能攀谈的话题。与此相应,七成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不渊博,眼界比较狭隘;八成以上教师希望开阔眼界。

“眼界”,犹如一个人判断事物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是从微观和宏观方面观察世界的“取景框”。教师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运用“眼界”引领学子前行。教师“眼界”的深度、宽度和高度,决定了教师教育的厚度、亮度和弧度,也决定了教学的精度、量度和质度和学生对教师的感知度和愉悦度。曾经有一名学生说过,教他们班上的一位专业老师上课十分认真,对学生也是有问必答,但听下来似乎有一种感觉,老师的知识面还不够广,视野还不够远,只能问一答一,如果再深化,就显得很吃力了。至于上网,年级越高,学生的比例在上升,而教师的比例却下降。这种在信息量、知识量上的师生视野不对等,发生在知识经济、网络社会时代,就很容易使一些教师视野不宽的缺陷显现出来。

说句实话,现在教师承载的有形工作量和无形压力都比较大,除了上课就是批改作业,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居多,客观上给教师拓宽眼界带来了困难。

教师的“眼界”若不开阔,就难免会使教育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长期以来,我们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缺少背景长度、思维深度、辐射广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信息时代,开阔“视野”并非定要“到此一游”不可。一个好的历史或地理老师,即便没到过埃及金字塔,倘若博览群书,视野开阔,且能调动多媒体技术手段,做到图文、声情并茂,也是能够把一种强烈的历史感、现实感传递给学生的。“眼界”不开阔,对事物的判断和联想的参照系就会少,就可能因“证据”不足或“素材”不充分而造成“失真”,使教学工作经常处于被动、落后状态。一个拿着“老脚本”,企求一辈子“地球自转我不转”的教师,不会是越老越有价值。更何况,孤陋寡闻,还有可能把先进的东西当作“怪异”的现象,把陈旧的尘埃视为“经典”的法宝,以致无法领略当今世界的变化,无法看清律动背后的时代趋势,也就难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与时俱进。

为什么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一些学校和教师那里,还未能真正成为教育行动和现实?视野只盯着眼皮底下,当然就很难发现蔚蓝的天空。因此,教师的“眼界”问题,不是个人喜好问题,而是关系个人素质乃至教育质量的全局。突破了这个“瓶颈”,对教育是一种“引渠开河”,对学生是一种“开窗透亮”,对自身更是一种“登高望远”。

教师迫切需要“眼界”开阔,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习,学自己感兴趣的,也要逼着自己学兴趣之外的,更应当花点力气啃些经典之作。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一切能提供拓宽视野的人与事学习,利用文字、画面和网络等一切载体学习,以“世界就是我的书本、我的课堂”这样宽广的心胸,博采众长,丰富阅历。跳出框框的羁绊,需要“眼界”的开阔;摆脱习惯的束缚,需要“眼界”的辅佐;消除认知的盲点,需要“眼界”的昌明。

教育是一项创新的事业,教育创新,承传着历史与文明。教师理当登高望远,开阔“眼界”,唯其如此,方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社会的认同。

上一篇:构建小学语文“实新课堂” 下一篇:数学里的“生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