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01 10:37:21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

[摘 要]将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有关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式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实现培养目标。本文比较介绍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同时,在探索式教学中教师应起到的作用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探索式;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模拟情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141-02

21世,人类面临的是一个既充满竞争又相互依赖、复杂多变的世界,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创新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人格,同时也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究。

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这两种理论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并把这些理论应用到了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式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要成为真正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帮助学生去建构知识,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起来的知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如在《经济学基础》课中有一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教学内容,此内容一般来说大学经管类专业的本科生理解起来都有些困难,更何况是基础比较差的中专生了!经过一番仔细研究思考,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根据自己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在网上搜索、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到了与课程内容有紧密联系的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作为主线展开教学,在看小品前,教师提出四个问题:

问题1. 第一碗面陈佩斯吃得快不快?为什么这么快吃完?

问题2. 陈佩斯吃第二碗面时情况怎样?

问题3. 第三碗面陈佩斯是怎样吃进去的?

问题4. 陈佩斯吃第四碗面时表情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小品,引导学生抓住小品中与本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关键点。看完小品后学生开始讨论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陈佩斯吃面条的速度一碗比一碗慢,随着面条碗数的增加,面条带给陈佩斯的满足在逐渐减少,即面条带给陈佩斯的边际效用随着碗数的增加在减少。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然后在理论上再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由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一规律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总结出来的,因此学生对这一规律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突破了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探索式教学过程。

2 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模拟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不仅知道结果更要亲历过程。

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模拟情境。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真实问题情境下的各种角色的行为,以便将来在真正问题的情境中得心应手。如《现代企业管理》课“人力资源管理”关于“面试”教学情境设计:每两位学生为一组,一人扮演企业人事经理招聘员工,另一人扮演找工作的毕业生,进行现场招聘,然后双方掉换角色,再次模拟现场招聘。通过模拟小型人才招聘会情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两种角色(人力资源部经理和求职者)的工作技巧和心态变化,对面试的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为今后参加招聘会打下很好的基础。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既体验自身角色工作内容及其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实际工作中各种角色的“行为”和“地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3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以他们为中心,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教育,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完整的人”。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增加了一项内容――课堂设计,就是说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按教师的要求完成比较复杂的任务。具体做法是:完成一章节后,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个任务,要求两节课完成。在课堂设计前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准备设计所需要的纸张和彩笔,在课堂上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经过三届学生实际运作,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在学习热情,使其对所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课堂设计任务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4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从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立以来,就成为经济类等专业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现如今有的教师运用案例教学则是走向了极端,他们选用大量的文字描述案例情景,缺少趣味性,这对于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显得枯燥乏味,而案例分析则多为教师代劳,大道理满篇,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多数学生跟着教师走走过场而已,根本达不到案例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则是根据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呈现案例,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1 根据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

现多数教师使用的案例是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案例,具有浓厚的学科理论体系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则是根据典型案例来组织教学内容,打破原有教材的理论体系,使教学内容更适合职业岗位特点。对《现代物流管理》课程“企业物流”教学内容的组织,就打破了原有教材的理论体系,在教学中选取了代表性的典型企业“海尔企业物流”案例,此案例包含知识点多,不仅包括企业物流,还有准时制配送和零库存等知识,教师对案例设置问题时要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完成案例分析。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完整的工作场景。

4.2 多渠道收集典型案例和根据自己的阅历自编案例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中运用的案例要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手材料,但是能寻找到适合教学的典型案例并不多,特别是适合经济类职业教育的典型案例就更少了,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教师对工作情境的理解,寻找选择适合职业岗位训练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本身的知识和阅历自己编写合适的典型案例。《装卸与搬运》课程进行到“叉车用法和性能”时,学校现没有用于教学的这类设备,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用“屏幕录象专家”软件,从网络上录制了央视10套节目“状元360之超级叉车王”作为我本次课的案例,通过该案例的呈现,使学生很直观地认识了叉车的工作场景。

教学中也自编了一些典型的案例,如《经济学基础》自编了“经济现象――丰收悖论”和“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成果展播”等案例;《现代物流管理》自编了“邮局物流流程”和“网上购书”等案例。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自编案例,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案例情景。

4.3 以多媒体方式呈现案例

传统的案例教学大多采用以文字描绘的方式介绍案例情景,无论是教师讲案例,还是学生自己读案例,都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往往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理想效果。可以改变呈现案例情景的方式,把案例做成多媒体形式,并配有和主题相符的音乐,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案例的可视性和可读性,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便于学生理解案例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4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分析

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学生唱的是“主角”,而教师只起导演和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精心准备的案例用多媒体展示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每个小组不得超过8人,最好3~5人,这样可以避免小组学习中容易出现的“死角”;小组长根据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分头收集和汇总信息,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完成案例教学中的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靠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摸索到解决问题的信息,从而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我们把教师职业当做一项事业而不仅是一个饭碗时,把教育岗位当做一种创造性地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而不是一种负担时,我们就会在工作中得到快乐,而不是烦恼和悲伤,更不是职业倦怠,我们就会感到,工作着是美丽的,忙碌着是快乐的。教学是一种需要我们永恒探索的艺术,教无止境,学亦无止境,我愿意在教学的田地里辛勤耕耘,洒下汗水,收获希望。

参考文献:

[1] 周艳华.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学平台的构建[J].北京教育技术研究,2003(3).

[2]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上一篇:柯达热议 第8期 下一篇:课程资源库建设下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