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京津冀人口发展:走“内卷化”转移之路

时间:2022-09-01 10:20:36

透视京津冀人口发展:走“内卷化”转移之路

在2007年年末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上公布的《京津冀人口发展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按照现有的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京津冀人口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约为1.26亿人,大致占到那时全国总人口的1/14,远远超出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的迅猛增长,给区域发展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人口总数将达峰值,地区变动有差异

《京津冀人口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京津冀地区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总特点是区域人口的数量变化将逐步进入稳定和缓变阶段,而人口结构则迈入急剧变化时期。

“河北急,京津缓”,京津冀三地间人口变动差异显著,并不同步。据预测,目前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相对最快的河北省将在2024年前后率先进入人口零增长阶段,而目前已属于超低生育水平的北京和天津则分别推迟到204;5年和2035年前后才方能实现。

老龄问题仍然是未来数年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京津冀地区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未来50年将是这一过程急剧加速、后果逐渐显现的时期。

尽管未来京津冀地区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将出现递减的历史转折,对劳动力资源而言,可能继续面临着就业压力,整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绝对量依然相对较大。

“资源短缺、劳动力转移、城市化滞后”三重压力

水资源是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的“最短板”,人均300立方米的水资源拥有量是保持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据“首都圈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的结果表明,目前,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只有靠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从区域人口规模看,在未来10年到20年,京津冀地区都将不可避免地保持着人口净迁入地和吸纳地的地位和角色。这在给城市发展带来活力、提供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会使区域内部的劳动力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以往潜在的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将日益显化。

一直以来,京津地区由于特殊的城市地位和动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而河北的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

《报告》指出,体制是影响京津冀整体城市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与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由于没有从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角度进行综合规划,城市的放射和扩散效应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内卷化”劳动力转移道路

《报告》提出,在人口和生态资源关系已经高度紧张的背景下,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京津冀一体化,走“内卷化”的劳动力流动与转移道路,也可称为“就地城市化”道路。

“内卷化”的核心含义,是指在外部扩张和变化被锁定和约束的情况下,转向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据悉,区域内农民在区域内的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其流动成本远低于区域外的流动人口。目前北京和天津现有的流动人口中,有近1/4和1/5都是来自于区域内的。如果上述措施得到实施,会大幅度增加区域内农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几率。

研究者解释,京津冀地区各省市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认识还应达成共识。北京的发展应放入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发展大环境中,三地政府应积极协作、科学规划,通过缩小京津冀之间的城市差距,建设层次结构合理的两市一省的城镇化体系。通过控制京津的流动人口的集中,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城市人口发展的承载能力。

有专家指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实质上是亿万农民由农村走向城市,最终变成市民的历史进程。从农民变成市民,不仅是职业身份的跨越,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专家呼吁政府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的社会,实现身份的转变。

上一篇:保驾中国经济大船继续高速前航等 下一篇:资源税过低危及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