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三农”形势

时间:2022-01-11 02:21:01

农村社会结构的五个新变化

伴随着中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如今农村社会结构有五个新变化。

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亿人,已经超过农村人口的1/5。近年来,农民打工出现了两个新的迹象:一是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已占到较大比例;二是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农村劳动力已占到一定比例。

老龄化比城市更严重。目前,农村人口增长开始出现“三低”,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同时,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加快提高。2000年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是7.5%,而城市只有6.4%。农村人口的实际老龄化程度比统计数据显示的要高得多,随着常年外出农村劳动力的增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

社会分化在加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对利益的追求成为广大农民社会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此外,也存在一些被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社会“甩出去”的人,成为被孤立和边缘化的社会弱势群体。

“精英”登上政治舞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治理已基本成型。事实证明,近几年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常常是农村社区“致富能手”、“经营干才”、“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这正在迅速改变着农村社区治理的面貌。

多元化的价值观面临真空。对美好物质生活、精神享受的需求及追逐已成为农民价值观念的核心,当代农民在价值目标上更趋向功利。随着社会的转型,形形的价值观在社会舞台上亮相,农民的价值观进入了一种迷惘的境地,使得农民无所适从。

“四道”必解题

目前三农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根据我们对2749个村的调查,村民上访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65.4%的村民上访反映的是土地征用、流转问题。东部地区的土地问题矛盾更为突出,因土地征用、流转上访的占73.7%。用不同方式侵犯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已成为新形势下侵犯农民利益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有效机制,是处理好城乡关系面对的一个很具挑战性的问题。

可行之路

针对上面的问题,建议:

健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机制。首先,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执法监督,对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随意变更土地承包合同、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纠正。其次,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公平合理补偿机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要对土地征用做法作出必要的改进,特别是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以使其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对于城市工商贷款而言更为突出。城市工商业贷款中使用的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在农村严重缺乏等。农业经营受自然和市场影响具有高风险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存在高风险性。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在实现自身可持续经营的同时,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

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消除城乡二元分隔体制的影响,改变农民工的“边缘化”地位,承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任务。必须审时度势,以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徒,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为目标,下决心改变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

更新农村治理理念,转换社会治理方式。治理活动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而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应该重视建立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新型关系,革新基层政府运作,激活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多种社会力量成为发展的主体,让这些主体在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协同共治,而不是政府独领,甚至唱了独角戏。

上一篇:政府该如何应对通胀 下一篇: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平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