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高通胀率

时间:2022-07-03 07:00:46

针对2008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较高的通胀率问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有关部门应更大胆地利用利率调整手段,抑制通胀风险。“目前,中国货币政策已由稳健改为从紧,这是很及时的。”林毅夫说,之所以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因为2005年延续至今的“高增长、低通胀”形势已发生变化。前几年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已被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的高增长逐渐消除,通货膨胀随之正在抬头。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表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的方针。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商品价格上涨的问题。所以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由于我们国家商品短缺供给不足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已经形成由市场调节弹性很大的关系。一旦哪种商品价格高,供给能力很快就上来了,由于供给的增加价格自然下来,对于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过于担心是不必要的。

而在宏观调控手段选择上,林毅夫的观点是,与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相比,提高利率更为有效。因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挤压贷款中也可能挤压中小企业贷款,不利于解决就业、收入分配、启动内需。与此相比,提高利率则更有利,可以减少投资、减少资产泡沫,逐步让储蓄利率为正,否则就等于政府直接把资金赶到股市、房市。

不过,由于受次贷危机影响,美联储已持续出台减息政策,而2007年以来中国央行连续6次加息,不少人士为此担心,货币利差会吸引更多热钱进场,助推中国资本市场的泡沫。对此,林毅夫认为不必过于担忧。林毅夫称,由于中国资本账户没有开放,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外来投机者的交易费用很高,中美利差不足以吸引热钱。同时,提高利率本身对资产泡沫有抑制作用。对于颇受关注的汇率问题,林毅夫认为,只要人民币继续执行主动、可控、渐进的汇率调整办法,每年根据美元的强弱将调整范围控制在3%至5%之间浮动,即属于正常状态。

关于这一点,郑新立指出,汇率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产品国际交换能力的体现,不是国内购买力的体现。随着一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出现一个本国货币升值的长期趋势,这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必然反映。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出口能力要做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现在的出口57%是加工贸易,不是中国自己的企业有本事出口很多,一多半是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利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形成的出口能力,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里面80%以上都是外资企业实现的,我们的出口有很大的脆弱性。一旦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在中国搞加工不合算了,外资就要转移走,转移走,出口就会下来一大块。

其次,国内的出口企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在轻纺工业。对于汇率最敏感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密集型产业弹性比较大,汇率高一点,由于技术成本、知识成本比重比较高,对汇率适应能力比较强。在中国自己的出口能力没有完全摆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情况下,在中国还处在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必然带来出口竞争力的下降,我们自己的自行出口部分也可能会下降。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制订我们的汇率战略。同时要加大对外汇流入的监控,对投机性金融进行监控,要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上一篇: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平稳健康 下一篇:中国经济直面三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