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中量化因素的设置

时间:2022-09-01 08:44:00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有关中标条件的定义,结合《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的相关内容,分析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中设置量化因素和进行价格折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建设工程招投标为例提出改进思路。

关键词: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最低价中标法;量化因素;价格折算

一、前言

近年来,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在很多地方被大力推行,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一方面,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外界干扰和专家主观臆断,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而且对投标人报价向下引导力度较大,节约投资效果显著;另一方面,由于该评标方法没有对投标人进行综合评审,很难综合衡量一家投标单位实力的优劣,经常会出现投标人在价格上恶性竞争,进而在工程实施阶段偷工减料,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业主利益。

其实,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除了我国目前的法制环境不够完善、市场竞争格局未完全形成、相对缺乏规范的评估机制和行业公信机制等因素外,业内很多人对量化因素和价格折算没有充分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中设置量化因素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一条中描述了两种中标条件,其中第二种是:“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招标投标法释义》中指出: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是指对投标文件中的各项评标因素尽可能折算为货币量,加上投标报价进行综合评审、比较之后,确定评审价格最低的投标(通常称为最低评标价),以该投标为中标。”2001年七部委12号令《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中提出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这一名称,并要求:“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评标委员会应当根据招标文件中规定评标价格调整方法,对所有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以及投标文件的商务部分作必要的价格调整。”九部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年版)和与之配套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10年版)也均要求在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时,评标委员会在详细评审的第一步就根据招标文件规定的量化因素及量化标准进行价格折算,并列举了单价遗漏、付款条件、不平衡报价等量化因素。

可以看出,“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中“投标价”应该改为“评标价”才更为准确。这里的“价”实际应包含两大部分:一是经过算术性修正的投标报价,二是各类量化因素的折算价格,两者共同构成了最终决定投标人是否能够中标的“评标价”。而“评审”的对象,不但包括投标报价和单价遗漏、不平衡报价等货币类量化因素,还应包括付款条件等可以折算为价格的非货币类量化因素。

三、非货币类量化因素的意义及应用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是经过修正了的“最低价中标法”,主要强调要在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和不低于成本这两大前提下进行比价,但是对量化因素,尤其是非货币类量化因素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综合评估法”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评标方法,要界限分明,不能越雷池一步,如果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里加入付款条件、服务承诺等非货币类因素,并把它们量化折算,就又变成了“综合评估法”,于是就一相情愿的把非货币类部分忽略掉,只评审投标总价。这样,即使是增加了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和不低于成本这两大前提条件,依然导致“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成了“谁价低谁中标”,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实际上,对非货币类因素进行价格折算,在设备招标中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一种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机电产品采购国际竞争性招标文件》(2008版)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文件范本》(2009版)规定:评标委员会在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评标时,除考虑投标人的报价之外,还要考虑运输费、保险费及伴随服务费用、交货期、付款条件的偏差、零部件、备品备件和服务的费用、备件和售后服务的可能性、运营费和维护费、性能和生产率等多种量化因素,这两个范本对上述量化因素均给出了非常详细、可以操作的价格折算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四、施工类招标中量化因素的设定原则及建议

施工类招标中量化因素的设定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招标人可以接受的非实质性偏离或优于招标文件要求的承诺;第二必须可以方便、准确的进行货币化折算。在此前提下,按照对招标人有利则减不利则加的原则,折算后减少或增加到投标报价上去。一般可以考虑如下量化因素和价格折算方法:

1.单价遗漏:指工程量清单中出现未填报单价的现象,此类情况会被视为已经包含在其它清单报价内,但作为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报价失误,会在工程量发生变化时造成一定程度的纠纷,也应处以一定惩罚,比如按所有投标人报价中的最高价计入评标价。

2.不平衡报价:主要是指在同一工程项目中,投标人在总价不变的情况下,对分部分项报价作适当调整,以争取最多的盈利。可以对明显偏低的不平衡报价按所有投标人中的最高报价计入评标价,对明显偏高的不平衡报价按双倍计入评标价。

3.付款条件:比如投标人承诺减少预付款比例的,可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比例调减评标价。

4.工期:凡工期提前可以给业主带来利益的,可对承诺工期提前的投标人的评标价给予一定折减,具体金额可根据预期收益大小确定。

5.企业类似业绩:可以按投标人提供合格类似业绩的数量对其评标价进行一定比例的折减。

6.企业信誉:主要指企业获得的相关荣誉和不足以废标的不良行为记录。比如可以规定:每获得一个“鲁班奖”对评标价调减0.1%,最多计三个;每有一次不良行为记录对评标价调增0.1%,上不封顶。

7.项目部综合实力:当投标人所报项目经理及项目部主要成员的资历、业绩优于招标文件要求时,可对其评标价进行一定比例的调减。

8.投标书内提出的优于招标文件要求的后续服务或优惠条件,可能给招标人带来的好处,按一定的方法折算后,在投标价内扣减。

上述仅仅是对量化因素的概述,招标人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定,并需针对各类量化因素设定合适的折算比例或金额。

五、“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应用注意事项

1.评标委员会应首先进行资格审查、技术评审,淘汰资格和技术方案不满足要求的投标书,然后再进行折算。

2.应排除价格低于成本价的投标人。

3.经评审、折算后的价格只在评标时使用,合同实施时仍以中标人投标价格签约。

4.为防止出现极端情况,各项量化因素一般应设定价格折算封顶值。

5.各项量化因素及价格折算方法必须写入招标文件的评标办法。

六、结语

综上所述,“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本质是精缩版的“综合评估法”,它的精髓在于能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或特殊要求,把综合评估内容中相对应重要的要素单独的提出来,按照量化标准进行折算,选出不仅价格最优,而且最能满足本项目特点的企业。所以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对与错,而是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所在地适用的有关规定,结合招标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定量化因素和折算方法,既不能过于苛刻,有排斥潜在的投标人嫌疑,又不能过于特别,有量身定做的嫌疑,这才是我们眼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2]九部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年版).

[3]《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10年版).

[4]钱忠宝:《论“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误导性》.

[5]《两问“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

上一篇:对票据受益权转让模式理财产品的分析和思考 下一篇:整合外事资源 推进温州“经济外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