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

时间:2022-09-01 06:48:09

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

摘要:从第三产业整体和内部两个维度,对河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弹性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借以发现河北省重点发展行业,为今后河北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就业弹性;就业结构偏离度

中图分类号] F2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72-04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83.06亿元,2009年为17,235.48亿元,是1978年的94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从三次产业产出结构看,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8.5∶50.5∶21,2009年变动为12.81∶51.98∶35.21,第三产业在30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由1978年的76.88∶13.88∶9.24变动为2009年的39∶31.73∶29.27。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并不完全匹配,因此分析就业结构的偏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第三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比重、就业比重、就业弹性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的分析,对河北省第三产业就业效应进行深入剖析。

一、第三产业发展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理论

配第、克拉克最早提出了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变动规律,又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主要内容为: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1]。克拉克的研究指出了在经济过程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颁布变化是由于产业间相对收入差距的原因,但对产业间这种收入相对差距是如何产生的却并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把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深入到三次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上来。其结论为:第一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均处于下降之中;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略有上升,而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经济的发展略有上升但却不是始终如一的上升,而劳动力所占比重却呈上升趋势[2]。

二、河北省第三产业与就业结构

(一)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及结构变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第三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从表1中可以看出,1978年~2009年,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由38.48亿元增加到6,068.31亿元,30年间增长了158倍。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1.02%上升到35.12%,上升了大约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理论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其他两个产业,并逐渐成为继第二产业之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河北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分析

随着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三次产业就业构成的百分比由1978年的76.88%、13.88%、9.24%变化为2009年的39%、31.73%、29.27%,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了37.88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7.85%、20.03%,尤其以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的最为明显,大约增加为原来1978年的三倍。从绝对值来看,1978年~2009年期间河北净增就业人员1,683.1万人,而第三产业净增就业人员914.97万人,新增就业人员的55%进入第三产业,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了第一、二产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和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在扩大劳动力就业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图1中可以发现,虽然河北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逐年下降,但就业人员数量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虽然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很快,但就业总人数仍低于第一产业。同时,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1,600万左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已经基本达到饱和。

(三)河北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结构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河北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分别对各行业的就业比重进行测算。由于2003年起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发生变化,出于可比性,本文主要对2004年~2009年的数据进行测算。

2004年~2009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各行业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见表2),从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来看,吸纳人口最多的为批发和零售业,基本保持在27%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15%以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教育都在10%以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就业比重在4%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就业比重在2%以上,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文化、社会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比重在2%以下。

三、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弹性与结构偏离度分析

1. 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

(1)河北省第三产业整体的就业弹性分析。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的就业增长的百分点,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拉动就业效应重要指标。当就业弹性为正值时,经济增长与就业同向变动。当就业弹性为负值时,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为“挤出”效应,即经济为正增长但就业减少;二为“吸入”效应,即经济为负增长但就业增加。如果就业弹性为零,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没有拉动作用。当然,在经济增长率为零的情况下,就业弹性也就不存在了[3]。

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均为正数,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拉动效应但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见表3)。就业弹性从最高的1998年的46.74%下降到2009年的22.1%,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波动幅度很大。这说明,虽然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对拉动就业的作用最大,但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正在减弱,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长。

(2)河北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弹性分析。从2005年~2009年间河北第三产业分行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看出(见表4),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以及的就业弹性较大,分别为0.29、0.21和0.20,说明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带动能力逐渐变强,吸收了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的劳动力;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就业弹性相对较小,分别为0.18和0.14,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就业弹性较高,达到0.36,已成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主力军。

2. 河北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1)河北省第三产业整体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就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的比重之差,一般来说,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结构偏离度大于零,也即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结构偏离度小于零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结构正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负偏离的产业则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结构偏离度为0乃最佳状态,此时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同 [4]。

根据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结果(见图2),不难发现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即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意味着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着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可能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负偏离,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该产业存在着劳动力迁入的可能。同时,第二、三产业由负偏离状态向“0”状态逐渐接近,表明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增强,但随着吸纳就业人数的增加,第二、三产业就业空间在逐步缩小。

(2)河北省第三产业内各行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2005年~2009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变化情况(见表5),可以看出,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的偏离度均为负值,仍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住宿、餐饮业和零售批发业的偏离度系数为正偏离,说明这两个行业的人数已经接近饱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四、促进河北省第三产业就业能力的建议

1.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

到2009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是35.21%,远低于全球60%以上的平均水平,就业比重29.27%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河北省应该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加第三产业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第三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第一、二产业的信息化进程,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快物流、资金、信息在整个经济中的流通,从而进一步促进三次产业间的融合与协调发展。

2. 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培养和形成河北省的优势行业

长期以来,河北省第三产业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内部结构不合理,许多新兴的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二是特色不突出,没有重点产业。河北省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快第三产业相对薄弱的行业,如金融业、科研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进一步促进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在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引导和加快重点项目的发展,形成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

3. 消除第三产业就业效应的障碍因素

第三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仍存在较多阻碍就业的体制,如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规定等。另外,某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者的就业难度。因此,应该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规范用工标准,切实消除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效应的各种障碍因素。

4. 完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现行税收体制下,对第三产业征收的营业税远高于对第二产业征收的增值税。另外,在土地费用、水价,电价等方面,第三产业支付的费用也高于第二产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中小型服务企业采取税收减免、工商登记优惠、行政性收费优惠、信贷优惠政策等措施,如对解决就业有重大贡献的服务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招用下岗人员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三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在社区新办的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业所得的收入,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开展、拓展中小企业无担保贷款等。

[参考文献]

[1] 刘家顺,杨 洁,孙玉娟.产业经济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李 悦,李 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 果.我国第三产业各分行业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 特区经济,2006(1):325-326.

[4] 张宝东,李春田.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潜力:云南的经验证据[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42-46.

On Employment Effect of Tertiary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LiCongxin 1,2,ZhangJugang 2,Wen Lei 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0500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overall and intern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elasticity of employment and deviate degre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order to find key development sectors in Hebei Province. Thi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tertiary industry;occupational pattern;elasticity of employment; deviate degre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上一篇:中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基于SEM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