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识字兴趣 拓宽识字途径

时间:2022-09-01 03:29:44

激发识字兴趣 拓宽识字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创设情境,多创设活动,多创设形式,时时保持教学内容丰富且有新意,让识字教学充满情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识字的主人,提高识字效率。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识字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况且单纯的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合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愉快识字。

如教学“乌”字,用简笔画画一只没有眼睛的小鸟,“鸟”字去掉一点为“乌”。教学“灭”字做个小实验,在一个小铁盒里点燃纸,待火势到适当程度,用一块合适的小板子盖住小铁盒,稍后拿开板子。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种种变化,讲述一些有关火的知识,尤其是一些灭火的知识。最后,总结:用一块板子“一”把“火”盖住,可以“灭火”。如要求学生划出生字叫做“送生字回家”,并提醒他们“别走错家门”,用生字组词叫“带生字出门”。另外,还可以进行“猜谜语”游戏来识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告),“八只脚”是什么字?这样的识字教学,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常会开怀大笑,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意识,使整个课堂气氛轻松而又活跃。

二、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要求教师要尽快的“授之以渔”。

1.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绪,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培养识字的兴趣,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如给一年级孩子教汉字“有”时,学生读音认形后,我让学生用上“有”说一句话。学生在说句子的过程中自己悟出了意思。学生不但学得开心,学得有趣,而且也发展了语言能力。再如教“面”时,可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扩词的同时做动作――摸摸书面、桌面,指指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充分感受“面”的涵义,加深了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运用“游戏”、“猜谜”或“小老师执教”、“我来提醒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促进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体验学习。

2.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某个汉字时,能够联想起同类的或有关联的字词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以掌握汉字的规律,提高识字能力。如执教生字“们”时,可以让学生说出其他相同偏旁的词――你、他等,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如教“眺”时,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形声字“逃、桃、跳、挑”等让学生去思考――“逃”是要用脚的,所以是“走之儿”,“桃”为果树,故是“木”旁,依此类推,“眺”是双目远望,所以是“目”字旁。又如“人、从、众”――独自为一“人”,有人随后走是“从”,三人以上则成“众”了。这些方法都非常的浅显又易于操作,教师可以多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运用这些方法去学习识字,学生的识字能力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同时也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3.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可见,在识字教学中,不能只为识字而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识字”这一载体,开发课程资源,创生课程事件。如第二册有“家”一字,在执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这样引导――你的家在哪里?说说你的家。执教“眼睛”一词,学生掌握音、形、义后再引导――眼睛可以干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眼睛。这样,不但使识字教学显得饱满,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宽识字渠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生活为课堂,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也不失为一个课外延伸的好办法。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形成识字的敏感和浓厚兴趣,我们的校园本身就是一个识字的智慧宝库。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班级名、课程表、值日表、墙报、班规、宣传栏、标语……如此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和好途径。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的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此外,大街上的招牌、广告,家庭中的电视、电脑等,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其次是让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课外读物,让孩子走进一个无声而精彩的世界。只有当学生从阅读中尝到识字的乐趣,他才会更加主动地识字,并使阅读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赞科夫这样说:“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教师要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得有趣,使学生在汉字王国里自由飞翔,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许多奇迹。

上一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创建之我见 下一篇:作文教学的探索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