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质疑”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时间:2022-09-01 01:39:12

课堂教学“质疑”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关键点是“问题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基于“问题”而形成的。质疑问难从被人或是到目前成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它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认识,并逐渐走进课堂,为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有效教学的发展发挥作用。因此,自主质疑成了教师体现新课程理念与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的教学策略。欣喜之于,我们也有必要静下心来反思课堂自主质疑存在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课前质疑――虚晃一枪

案例一:许多教师在新授前都会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课上讨论解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犹如虚设。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开天》一课时,上课一始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是什么人?真的能开天吗?为什么能开天?是怎样开天的?天地是开的,那开天辟地的斧子是哪来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接着老师为了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只用了“是怎样开天的?”问题引读课文进行交流讨论。

思考:学生预习课文后,教师煞有介事地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满心希望老师给予解答时,教师却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学生问题被扔在一边置之不理了,那这些质疑有何作用?

策略:课前走访――知疑梳疑

学生预习课文质疑问难后,教师可以而且应当让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引导学生养成边预习课文边提出问题的习惯。课前教师要利用检查预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真实水平,把握学生的兴趣,有经验的教师还能梳理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问题二:揭题质疑――虚张声势

案例2:许多教师在执教新课时,总喜欢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自主质疑。一位教师在教《负荆请罪》时,让学生先读题,然后引导学生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谁负荆请罪?

生: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生:廉颇怎样负荆请罪?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但交流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却是“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思考:让学生读题质疑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清楚学生在入课之初是否已经预习了课文呢?假如学生面对的是一篇完全陌生的文本,这种质疑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但对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上述案例的前两个问题就是“伪问题”。

策略:激疑存疑――自主释疑

案例3:一位教师在执教《特殊的葬礼》时,教师引入课文学习时,学生读完题目,正欲对课题质疑时,老师示意学生不要急于质疑,而是让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自行释疑课堂实录摘录如下:

师;读了课题,有问题的举手!(生举手,师示意放下)

师:大家心中有许多问题吧,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中,请大家好好读课文看看能解决多少问题。(生立即投入到如饥似渴的读书之中)

思考: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读题后马上就要质疑问难时,教师略停一下示意大家先不要急于质疑。此处留白既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同时这又是一个“存疑”,“筛疑”的过程,在头脑中筛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走出文本,问题一个个明白了,从而留下急于解答,又难于解答的“真正的问题”。这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期达到的功效。

问题三:课中质疑――虚情假意

现状: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为了体现一种探究理念,于是在课中安排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却是老师对学生质疑的盲目认同,或是应付了事,其实老师早有一个问题在等着学生。当然这不乏存在学生质疑的质量问题,但很多时候学生迸发的思维火花只是老师预设中的一个点缀而已。

思考:探究式学习是未来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而能否在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一种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关键。当学生提出问题不够深刻时,就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提升。

策略:深入对话――抓准疑点

案例4:笔者在执教《大林寺桃红》一课时,一学生提出大林寺的桃花为什么开的迟一些?.老师没有及时解答,而是抓住这一重点进行质疑:山上和山下人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桃花开放的气候条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和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自主质疑。通过对话学生找到了答案――山上的气温比山下的气温低得多,所以山上的桃花开的迟一些。

思考:课堂应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场所,学生独特个性的释放场,个体生命体验的感悟场。是对话就会有争论,是释放就会有矛盾,是体验就会有差异。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提出的疑义与文本价值取向相悖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引领学生再次深入文本,研读文本的相关语段;而不是放任自流,更不应武断地否定学生的想法。

问题四:自主质疑――徒有虚名

现状:我们常常看见教师在课堂上为了体现一种自主探究的理念,于是在课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问难的环节,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然而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对学生的质疑盲目认同,或是敷衍应付,其实老师早有一个问题在等待学生。当然这不乏存在学生质疑的质量问题,但很多时候学生迸出的火花只是老师预设中的一个点缀而已。

思考:探究式学习是未来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而能否在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一种探究精神,培育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关键。当学生提出问题不够深刻时,就需要老师引领和提升。

策略: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案例5:笔者在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学环节正在一个一个向前推进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能通得过一只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呢?”这个问题我事先也考虑到了,如想尽快地解决这一问题,我用一两句话就可以说通,但我没有这样简单地把答案“给予”学生,而是先表扬这个孩子有一双会发现问题的眼睛,在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为什么称之为‘隙’呢?请大家联系上下文的句子来读一读,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学生都在认真默读课文后,纷纷发表意见:“我 从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或八百人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非常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说明内洞更大。比起这么大的内外洞,这中间的孔应当只是一个‘孔隙’了。”……

至此,教师又让大家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我们的课堂着眼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一堂阅读课、而是利用文本举一反三,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甚至要学生知其必然(解决“将是什么”的问题)。这样引领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当学生提出问题存在差异或表述不清时,教师更应当适时地帮助他们提升与提炼真正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无妨从“质疑”开始。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威尼斯水城小学 江苏】

上一篇:创设情境 动态交流 展示才华 下一篇:“两个铺垫一个实验”保证了课堂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