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01 09:39:52

新课标下:《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分析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的一篇散文,它的前一篇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荷塘月色》,两篇文章堪称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双璧,文辞优美,情感蕴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离开大陆去台25年之后,历经国家离乱,爱子夭折,现代文明冲击精神家园等人世沧桑之后的情感倾诉。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曲折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文化失根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赞美和依恋;也流露出由于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破坏而产生的深深感伤。文章情感深沉、丰富,学生不易准确地把握住,这给本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学贯中西的余光中是语言大师,中年余光中的语言更是出神入化,欣赏其诗化的语言和精巧的修辞应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设想

鉴于上述关于教学资源的分析,本文教学计划宜从三个角度展开,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从大处研读本文,教师指引思考路径,点拨方法,教会学生把握文章丰富、深沉的情感。

第二环节,从细处品读本文,欣赏作者诗化的语言和精巧的修辞,这个环节的目标,主要通过与《荷塘月色》的比较阅读来达成。

第三环节,从模仿的角度练笔,在品味余光中的语言之后,让学生模拟创作,在大师的引领下秀精彩华章。

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查询、读懂文中的典故和诗词,积累文辞优美的佳句,会背诵;仿写出文辞优美的片段。

2.过程与方法:掌握散文主旨的方法以及比较阅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余光中深沉蕴藉的人生悲凉和不灭的人生眷恋;提升文化审美素养。

教学难点

体验余光中深沉蕴藉的情感。

教学重点

欣赏其诗化的语言和精巧的修辞,会模仿创作。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比较鉴赏、分析研讨、模仿创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体验余光中深沉蕴藉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优秀散文必备两个要素:一是真实的情感,二是优美的语言。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人到中年的作者历经人世沧桑之后的内心倾诉,同时也是学贯中西,文采斐然的余光中才情的一次喷涌,是一篇情感和语言兼美的文章,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片多姿的森林,“慢慢走,欣赏啊!”

二、走近读者

1. 投影《乡愁》,请一名学生诵读。

2. 提问:这首初中学习的诗作表达了余光中怎样的情感?(乡愁)

3. 教师引入:

余光中,台湾作家、诗人、评论家,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亦自称“江南人”。1949年,21岁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4. 阔别大陆25年,余光中在台湾的寓所里写下了散文代表作《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表达的情感就要比诗歌《乡愁》更深沉,更复杂了,下面我们通过诵读课文来感受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三、披文入情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读课文,画出作者真情流露的文句。

2.展示交流自己画出的语句,师生讨论:哪些语句接近本文的主旨情感?

3. 教师点拨:在阅读散文,特别是阅读比较朦胧的散文的时候,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从中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对表现文章的主旨起到关键作用的语句叫关键句。关键句往往是议论、抒情的语句。位置往往在篇首篇尾,段首和段尾。(引导学生讨论)

4. 请一名同学声情并茂地诵读文章最后一段,同学再次划出关键句。

5. 同学品味、分析“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这句话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同学在形成书面表达之后在课堂展示。

6. 教师参与交流:作者通过对雨(这是文章的线索,抒情的媒介)的细腻感受的描写,曲折地传达出一位漂泊他乡的文化失根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这就是文末作者感叹的“前尘隔海”的内涵);也流露出由于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破坏而产生的深深感伤(“古屋不再”的内涵)。

四、深入阅读,触及作者灵魂深处

1.提问:作者的这种人生遭际我们不曾经历,概括一下作者经历了哪些人生的苦痛与人事的沧桑变化?(同学浏览课文)

明确:与祖国大陆分离成了失根浮萍,爱子夭折的摧心裂骨之痛,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破坏的感伤。

2.其中第一点伤痛是文章中表现最多的,请同学默读第5节,深入感受。

作者处境与蒋捷相似,都“饱经风霜”,蒋捷经历了亡国之痛,作者经历了台湾与祖国的分离,于是面对潇潇秋雨,自然想到自己的一生,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自然会说“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点凄迷了。”

3. 这一节的“十年前,他曾在一场催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这句中的“他”就是余光中,可为什么不称“我”?同学讨论。

作者曲折含混地说,是因为丧子的记忆太残酷,自己不愿提及、说明。

4. 阅读7-11节,感受作者的心境。

时光流逝,作者青春不再,美好的生活记忆和听雨的情趣随着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而成了绝唱,作者的内心无比感伤,整个世界“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种种苦难与人世沧桑让作者的内心深感悲凉,落在文题上就是一个“冷”字,只能是“冷”、“凄冷”、“冷雨”,不会是其它。

五、教师小结

1.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最后一节的抒情文字,感受余光中凄凉、抑郁的心情,给予这位沧桑诗人情感上的同情与关怀。

2.教师小结:作者饱经社会、人生风雨的摧折,额头成了水成岩,内心长满了苔藓,直到如今还在海峡的那一边执着地守望,我们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的和风能抚慰他的面颊,骨肉相聚的细雨能滋润他的心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引用到的诗词

2.请同学课后再读课文,划出优美的文句品味,形成书面赏析材料,准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余光中诗化的、颖巧的修辞语言,模仿写作。

教学过程

一、倾听与交流

1.同学先诵读划出的优美语段,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

2.教师参与美读,参与欣赏交流(教师发言内容可以参照如下)

语言之美

(1)叠词的巧妙运用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如“淋淋沥沥”、“淅淅沥沥”、“料料峭峭”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雨的特点,写出春雨的缠绵细密。

(2)长短参差、整散结合的句式

“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长短参差的句式,整散结合的句式,让文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作者哪里是在写雨,分明在谱一场雨的奏鸣曲,在写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

(3)妙用诗词丰富文章内涵

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

古诗词的意境是中华儿女内心最美好的记忆,无论走到哪里,它都是游子心中对祖国最强烈的依恋。

(4)修辞之美

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这样评价朱自清先生的修辞语言:“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请同学探讨一下你怎么看余光中的这段话,请比较《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两篇文章,结合具体语句谈谈。

教师引导:余光中的评价在表明自己的语言中擅长运用暗喻、隐喻,这一点请同学在文中找一下来品味。如:“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师生共同品味这些语言的修辞之美,然后扩大到对文章中比拟、夸张等修辞语句的赏析。

二、它山之石

1.老师给出题目“听雨”让同学模仿余光中的语言创作片段作文,然后学习小组推选出优秀篇目展示。

2.师生共同评点。

三、小结

很高兴与同学们一起进入余光中先生用美妙的语言创造的这多姿的森林,两节课的漫步欣赏让我们意犹未尽,希望同学们走进图书馆或者借助网络搜寻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作进一步的研读。

(作者单位:沭阳高级中学)

上一篇:小技巧 大效用 下一篇:高考,让语文教师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