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朗读教学魅力提高朗读教学实效

时间:2022-09-29 06:11:16

展现朗读教学魅力提高朗读教学实效

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同时还是教师讲解课文时相辅并用的好方法。科学地运用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展现朗读教学魅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实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

一、展现朗读教学的魅力

1. 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例如学孟郊《游子吟》一诗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饱经风霜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了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今生今世,我,明白了……”。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又何尝担心效果呢?

2.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是一篇诗文,干巴巴地读和声情并茂地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的。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诵读中大家仿佛同作者一起在夜幕笼罩的海边听潮,具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3.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

4. 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所以,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朗读,则是托起这双翅膀的空气。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例如,朗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在天空自由翱翔的情景;朗读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5.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知道,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所以,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更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那些高谈阔论、令人折服的政治家,辞锋犀利、语言缜密的名律师,妙语连珠、使人感动的演说家,逻辑严密、富有创意的大学者,莫不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一个口齿不清,说起话来颠三倒四、辞不达意的人,要说他思维敏捷、智力超群,恐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的。所以,通过朗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6.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前面几项的基础上,朗读还能最大限度地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比如: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体味何谓浩然正气;朗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会感受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会感知爱国之情的源远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领悟父爱的伟大;朗读孟郊《游子吟》时,会知道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朗读中,要体会文章的情感,随主人公的命运或悲或喜;或爱或恨。学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二、采取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使朗读教学更有效,笔者尝试了如下几种方法。

1. 层递推进法。朗读是体会情感的重要方法,是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要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逐步理解鲁迅先生对后代的关心、对旧社会的憎恨,最后理解到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逐步加深,朗读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2. 情境创设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象,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笔者采取了情境创设法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激发朗读,角色朗读要求朗读,自读记忆指名演讲,合理配合各自再读,联系理解”的分层练读,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了情境想象还原的真实,语言理解体会的准确,感情体会表达的得体,达到了以情境促朗读,促理解,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3. 气氛渲染法。有些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述,不作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再让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例如,教学《月光曲》时,笔者通过播放《月光曲》片断,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4. 设身处地法。在朗读教学中,有些文章教师虽然三番五次、竭尽全力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启发,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当角色,以缩小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差距,从而设身处地理解内容,感受情境,体会情感。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在指导朗读与大娘告别一段时,笔者先引导把握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三件事,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再假设让学生充当志愿军,面对大娘话别抒情,让学生直接充当人物,体会情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5. 自我领悟法。对于一些文章而言,由于阅读者生活阅历、理解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如果我们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把他们的情感纳入作者或教者的情感渠道,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该怎么读呢?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只要言之有理,一概予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出现语言、语调、语速、语音表达方面的“针锋相对”,教师可以不强求统一,而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朗读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凸显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珠海市斗门区

第四中学)

上一篇:爱,走近你和我 下一篇:略谈审美直觉在散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