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转变下的事业单位改革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09-01 09:23:04

政府职能转变下的事业单位改革模式的研究

【摘 要】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公共部门,因而事业单位肩负着重要的公共服务责任,例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目前,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升级,政府职能逐步发生转变,事业单位也在面临着一定改革。为此,本文立足于政府职能转变,对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改革进行分析探讨,并就改革模式问题提出笔者的个人看法。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模式;研究

现阶段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企业已占据市场主导,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职能已逐步发生转变,不再加强关于微观经济的调控,而是强调政府工作当与当前市场分开。因此,基于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事业单位也应不断加强改革,这样才能充分适应新时代建设需求,才能充分与当前时代接轨。现以政府职能转变为背景,对事业单位改革模式进行探究。

一、政府职能转变对事业单位带来的挑战

1.事业单位人员扩增

事业单位属于我国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名称首次出现于1955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直至今日已有60多年的时间。它是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设立的,以国家机关为主体或者其他组织为主体通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卫生活动、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和科技活动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这6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政府职能也逐渐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体制变革产生大量富余人员,而事业单位就成为这些富余人员最好的出口。同时,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部分企业人员也转变为事业人员。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缓解了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促使事业单位急剧扩增。直至今日,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远远超出计划,事业单位内部大量的富余人员缺失“出口”,富余人员安置问题亟待解决。

2.事业单位职能不明

我国的事业单位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之初,隶属于社会管理部门,其社会管理模式与计划经济相配套。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事业单位在职能方面存在政事不分的现象,出现了事业单位行政化的现象。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关,不能实现良好的自我约束和发展。

3.事业单位体制不完善

首先,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不再适用。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上下级间的纵向联系机制较为成熟,但是横向间的联系较为缺失,导致产生了较多重复设置,使得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并且,很多事业单位部门存在部门保护观念,该观念的存在使得事业单位部门之间缺乏竞争意识,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国家财政在事业单位运行和管理方面的支出较大,但是由于分配政策与人事政策均比较落后,导致其管理出现了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最后,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大多项目都由政府出资兴办,随着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使得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与社会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二、政府职能转变下事业单位改革模式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职能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统一决策。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的目标是重新划分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职能和权利义务等内容,对其进行调整,促使其规范化。这项目标的实现会引发些许社会冲突与矛盾,会受到较大的阻碍。同时,因为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的范围较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教科文卫、财政税制、干部人事等诸多领域。如此庞大的系统如没有政府统一决策进行组织和管理,其目标便难以实现,其进程便难以推进。因此,事业单位改革必须充分体现政府的统一决策,政府也必须提升决策水平,加强领导,促使事业单位改革得以全面实现。

第二,明晰事业单位职能,促使管理条理化。对于事业单位经营自的界定,必须以其公共性程度和对政府资源的依赖程度为基础来实现。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的公共性程度越高,政府对其的监管力度就越强;如果事业单位的公共性程度较低,市场信号较强,政府就要尽量的使其经营自得以扩增,尽量促使政府干预减少。

第三,增强政府相应的支持责任。在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不是通过直接投资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制度性的服务来实现的。如果制度的质量较好,就能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长远的促进作用,同样能对事业单位改革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下,事业单位相关的法律地位、性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机构编制均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持,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2.实现政事分开

政事分开指的是从体制上,将政府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分开,也就是将事业单位从政府体制中脱离出来,让事业单位成为自负盈亏、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竞争力的非营利组织,从而提升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政事分开的实现途径有三条,具体如下:

第一,政事职能分开。政事分开,首先要将行政单位的职能和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开。行政管理职能包括:经济调节、社会管理与服务、市场监督、后勤服务等。事业单位的职能包括:改善社会生产条件、为机关办公与职工生活提供各种技术服务或者劳务服务、增进社会福利。目前,行政单位承担的劳务服务和技术服务职能应划归为事业单位所有;事业单位担负的行政管理功能要划归到政府机关名下。对于部门不能进行明确划分的职能,可以通过授权的形式交由事业单位暂时承担。

第二,政事单位编制分开。首先,对机构进行调整,调整的对象为隶属于党政机构序列,且其实质是政事合一且以事业型工作为主的机构;其次,对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机构的编制进行调整。在事业单位下附设的行政管理机构要根据“三定方案”进行调整,将确实需要保留的机构与行政机关兼并。如果其行政职能已经萎缩或弱化,其机构没有保留的必要可予以撤销,回收编制,将其人员按照渠道进行分流调整。此过程必须以编制管理规定为依据来实现,不能擅自转移编制,也不能相互挤占编制。对于那些与事业编制划分原则相悖的编制,应将其排除于事业编制之外。行政机关在核定完行政编制之后,不应再使用事业编制,如长期占用,需在改革中主动进行清退和调整。

第三,管理方式分开。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要想切实实现事业单位改革,就要转变传统的办法,将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将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将部门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将以项目审批、财务管理、人力管理为工作重心,转变为以规划、监督、协调、服务为工作重心,对涵盖各个经济成分的事业单位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

3.事业单位社会化

以事业单位职能界定为基础,促使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对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进行收缩和调整。“社会事,社会办”,调动社会各力量参与社会事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促使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大力培育社会事业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扶持第三部门发展,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为社会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建立以事业单位为目标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人员分流与人员安置工作,为事业单位内部富余人员提供创业政策优惠。针对资产处置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政府职能转变相关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对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改革进行研究,并就改革模式问题发表自身看法。目前来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也在进行相应改变。在此环境条件下,事业单位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充分适应当前时代特点。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做好政事分开工作,应实现事业单位社会化,应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以实现事业单位改革模式的完善构建,以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易丽丽.我国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基于对三个试点省(市)的调研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2(9):34-37.

[2]方宏杰.刍议我国事业单位改革[J].现代商业,2011(23):202-202.

[3]薛美玲.论事业单位改革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33-35.

[4]杨沛龙.代替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政府职能转变[J].桂海论丛,2010(6):105-109.

上一篇:浅议PPP模式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论科斯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