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肌层下血肿1例

时间:2022-09-01 08:53:07

1 病例报告

孕妇,22pou岁,G1P0,住院号:034539。因"停经41周,要求剖宫产"于2010年11月26日入院。孕妇于孕4月阴道少许出血就诊,发现宫颈赘生物,于外院行激光治疗,未送病理检查,之后未出血故未复查,孕期尚顺利。今因“超预产期7天,宫颈赘生物行激光治疗后害怕宫颈难产故要求剖宫产。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9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7/75mmHg,心肺未闻异常,宫高:34cm,腹围:89cm,无宫缩,胎心:136次/分,宫口开大1cm,先露头,胎膜未破,宫颈质软,前唇可见一绿豆大小赘生物,质软,骨产道外测量无异常,胎儿估重:3500克,B超提示:双顶径:9.6cm,胎盘:后壁,成熟度:Ⅱ-Ⅲ,羊水暗区:4.7cm,脐绕颈2周,胎心:153次/分。入院诊断;(1)宫内妊娠41周,G1P0,LOA,待产,(2)脐带绕颈,(3)宫颈赘生物,(4)轻度贫血。入院后请示上级大夫检查并行科室讨论后,考虑宫颈赘生物不影宫口扩展,且骨产道正常,软产道余未见异常,胎儿估重;3500克,可经阴道分娩。但孕妇及家属拒绝,坚决要求剖宫产终止妊娠。于2010年11月27日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取头顺利,娩一男婴,体重:3600克,胎盘、胎膜娩出完整,清理宫腔,子宫切口无延裂,常规缝合切口,查无出血点,清点敷料、器械无误,常规关腹。术中出血约200ml,尿色清,300ml,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安返回房。术后防感染、促进子宫复旧、止血治疗。

术后一日生命体征平稳,宫底脐下1cm,复旧好,切口处有压痛,阴道出血不多。术后二日,产妇呈贫血貌,无头晕不适主诉,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52g/L,白细胞:18.5×109/L,中性粒细胞:90.0%,血小板:236×109/L。当日下午体温升高达38.5℃,查找原因,术中出血不多,术后子宫复旧好,阴道出血不多。考虑子宫切口出血,但无腹膜刺激症,腹部切口有压痛,但不明显,子宫轮廓清楚。暂时找不到原因,给予纠正贫血、防感染、止血、降温对症治疗。术后三日再次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49g/L,白细胞;15.4×109/L,中性粒细胞:82.9%,体温:38℃,给于输血治疗,血红蛋白上升,考虑出血已止,但原因不清。之后几日腹部切口上缘仍有压痛,无红肿,误认为伤口痛,体温均在38℃。直到术后6日,伤口右侧角发红,压痛明显,考虑切口感染。给予伤口拆线,拆线时见陈旧性血液于伤口处流出,,轻轻挤压伤口周围挤出陈旧性血液约300ml,经检查血液来源于前鞘内,给予清理积血,伤口换药,防感染治疗。之后2日换药仍可见陈旧性血液,体温仍不下降,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上升,但血象仍高,直至术后8日再次讨论,考虑出血部位较深,故决定再次开腹探查。向孕妇家属交待情况表示理解并签字。于当日于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下行开腹探查。术中见腹直肌外陈旧性积血已清除干净,腹直肌下可见大量陈旧性积血块及血液,清除积血约200ml,未见活动性出血部位,腹直肌下近中线处可见一暴露血管,未见活动性出血,腹直肌、锥状肌、后鞘、腹膜外均有组织陈旧,有的接近坏死,清除腐败组织,甲硝唑冲洗组织,结扎暴露的血管以防再次出血。为防止陈旧性组织渗液影响伤口愈合留置引流管。清点辅料器械无误,间断缝合伤口。生命体征平稳,安返病房。给予防感染治疗。术后2日,体温下降至38℃以下,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无明显下降,血象逐渐下降。术后一日引流液约180ml,之后逐渐减少,术后6日拔除引流管,给予伤口局部换药,术后16日痊愈出院。

2 讨论

剖宫产术后腹直肌下出血甚少,新式剖宫产采取下腹横切口,在切口之两端可能切断外阴动、静脉分支和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应予结扎止血。术者及助手以双示指分别向两侧撕开,可以不切断外端血管,有时可见游离于切口,操作时应避免损伤。其次,筋膜分为浅、深两层,表层为腹外斜肌及腹内斜肌筋膜,深层是腹横肌筋膜,在扩大切口时需剪开这两层筋膜并包括部分肌纤维,要特别注意腹壁下动脉分支,必要时钳夹、切断、结扎。有时损伤肌肉较多,同时亦损伤血管,尤其在分离腹直时,腹直肌与腹直肌后层之间无愈着,手术时易于分离。用手指拉开腹直时,避免损伤与腹壁交通的血管而引起出血或血肿。腱划处有血管,手术时应注意止血,以防术后出血。

参考文献:

[1]傅才英,吴佩煜,翁霞云.妇产科手术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上一篇: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腹腔镜诊治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有关黄芪在心血管治疗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