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因果链的质疑与回应

时间:2022-09-01 06:10:40

摘要 普特南的因果链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些许不足,如由于生理感受与实践经验的不同造成的因果链在传递过程中不能精确语词指称。由此,本文分析了此原因,并对其不足提出了大胆的修补,即提出了相通的感觉经验与个人感觉经验的前提。

关键词 因果链 生理感受 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标识码:A

普特南因果链包含引进事件和历史因果联系,一个一个引进事件组成的传递链条隐藏着某种因果联系,名称由此沿用下来。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语词指称的解释,往往是用一个个摹状词进行解释说明。因此,从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来看,因果链存在不足之处。

1 因果链的不足

从引进事件到历史的传播过程,是基于客观事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摹状来进行理解与传播的过程。由于语词接受者对语词的定位或理解不同,因果链的传播并不能完全确定指称,原因主要表现在认知主体的生理感受与实践经验不同。

1.1 生理感受不同

认知主体对于语词的理解不单单局限在头脑中,生理感受对理解语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理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大脑发出信号不同,大脑对其理解自然就不同,即使由因果链传递语词在大脑中是固定的,大脑接收的生理感受信号不同,这个固定的语词对每个认知主体来说都是不同的。

视觉上,如红色。首先,红色可分多种类别,如深红、浅红、桃红、枣红等。对红的区分虽没有标准,但人们仍可利用这些语词进行指称。其次,同一个语词,在人头脑中呈现的影像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事物,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触觉,如,建筑工与建筑师,他们手上的角质层厚度不同,对事物的敏感度也就不同,建筑工认为有着光滑手感的事物,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会稍有粗糙的感觉。

因此,每个人的生理表征多少会有所不同,虽然这些并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与相互交流,但在生理感受上却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生理感受不同,因果链上的每一个接收者对下一个接收者进行的描述即使相同,每个人对所描述事物的理解却已经存在差异。

1.2 实践经验不同

认知主体对于语词的理解并不是取决于人们对语词的描述,还需要借助于实践经验。实践经验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有所不同。如上文所说,在触觉上,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用手感触到的事物粗糙程度不同,是由于手上角质层的厚度不同,简单来看是因为生理的不同造成对某事物的粗糙程度判断有差别,实际上这种并非先天性生理上的不同,主要是由日常实践造成的。建筑工日复一日的体力劳作造就了一双带有厚厚角质层的手,建筑师则主要运用脑力,手上的角质也就不如建筑工的厚。因此,对于一些非先天形成的生理上的差别,基本上都是由实践经验不同造成的,从而造成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及理解有所不同。

1.3 二者共同的影响

完全由于实践经验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理解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们的实践及认识过程需要人们的生理机制来完成。因此,实践经验与生理感受不可分,它们共同作用于人们对语词的认识与理解上,共同影响了语词的历史的因果传递的精确度,在传递过程中,使人们对语词产生不同的理解。亦如“红色”,由于人们所接触的“浅红”与“深红”的概率差异,在头脑中形成了对“红色”的不同理解。由于生理不同,同一种红色在每个人眼中是有细微差别的,尽管这种差别微乎其微。显然,生理与实践的不同都会造成人们对语词的理解的偏差。如此,在因果链中,人们对语词的一环一环地传递过程中,每一环的理解都会存在偏差,因果链作用并没有完全确定指称。

2 对因果链不足的回应

2.1 相通的感觉经验

因果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的认知问题。生理感受与实践经验的不同,造成人们对指称的理解的偏差,但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使用指称,表明这两种因素,并不是影响指称的主要因素。人们在使用指称时之所以可以忽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是由于说话者之间有着共通的地方,即大众化。在大众化的生理感受与实践经验下,我们不必纠结在理解指称时的细微差别,毕竟这种差别并不影响人们正常的沟通。在人们的头脑中呈现的语词都被大众化的生理感受或实践经验所感染,即人们具有相通的感觉与经验。因此,因果链的隐藏前提应是人们具有相通的感觉与经验。如果追问,何为相通的感觉与经验?这便成了本体论或生物学的一个问题。因为影响感觉与经验的因素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恰恰是认知的主题,即人,人的组成要素毕竟影响着感觉与经验的相通。好比我们对一个事物下定义时,必先了解事物的属性与规律一样,究根究底,相通的感觉与经验,是由人的生理机能所决定,这便回到了生物学角度,对相通的感觉与经验也不便再追问下去。总之,相通的感觉与经验是实现“因果链”的前提。

2.2 个人感觉经验与因果链

因果链的传递并不是单一方式的传递,对一种指称的理解并不是由一个人的描述传递给下一个人来完成的,了解指称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首先,某个人先听说过某个语词然后经过实践经验慢慢理解此语词。如,未见过老虎的人,经常听别人描述老虎的样子,事实上,他连描述老虎的图片也没见过。当他真正见到老虎时,之前描述老虎的语词便以事实形象地展现在这个人头脑中。当别人再提起“老虎”时,他便能顺利地与人谈起“老虎”。

其次,某个人先感觉经验了某个事物,然后通过其他人的描述,进一步了解了此事物的指称。亦如“老虎”,一个从未见过也未听过“老虎”的人,看见了老虎后,出于好奇,他会问这是什么动物。一种情况是,当场有人告诉他这是“老虎”,另一种情况是,他向别人描述老虎的外形后,有人告诉他这是“老虎”。不管哪种情况,了解指称都是感觉经验在先。

在了解指称的两种过程中,感觉经验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果链传递过程中,需要感觉经验的参与。引进事件不是首个确定指称的人的专利,它需要感觉经验来支撑,因此,在完成指称的过程中,我们暂且把感觉经验等同于引进事件。在引进事件发生时,其认知指称正在进行,并需要引进事件或感觉经验来完成。引进事件在因果链的每个环节中都有参与。引进事件或者感觉经验,与因果链在每一环节中完成先后不定,精确地指称不仅仅需要因果链更离不开感觉经验。因此,感觉经验与因果链不可分,它们共同完成了指称。

参考文献

[1] 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 马蒂尼奇.语言哲学[M].牟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 王顺义.普特南的内部因果指称理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4).

[4] 陈亚军.从分析哲学走向实用主义-普特南哲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

[5] 普特南.重建哲学[M].杨玉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上一篇:国家赔偿法网络教学有效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美,来自于感受、挖掘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