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祝辞》中的“坣”字略探

时间:2022-09-01 04:26:49

【摘 要】清华简《祝辞》中“坣”字的意义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认为,从字形上可推断,“坣”字即为“堂”字,而从语义上,该字通“汤”,表示水流大而湍急的样子。

【关键词】坣 堂 汤 清华简《祝辞》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35-02

清华简(三)《祝辞》共有五枚,其第一则是“恐溺”,即防止落水淹没的祝辞。其云:“ (恐)弱(溺),乃 (執) (幣)以祝曰:‘又(有)上巟=(茫茫),又(有)下坣=(湯湯),司湍彭=,句兹某也發陽(揚)。’乃 (幣)。”笔者认为,其中的“坣”字值得探讨。

一 “坣”即为“堂”

清华简《祝辞》中“坣”字为“ ”。在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等目前已发现并经过考释的楚简中,“尚”字与该简中“坣”字的上半部分极为类似,均为左右两撇下一短横,其下为一半框(类似今天的秃宝盖),然而“尚”字在此之下均有一“口”字,与今天“尚”字的写法较为接近。因此,清华简中“坣”字的上半部分为战国时期楚地“尚”字的上半部分。

清华简中“坣”字的下半部分一般认为是“土”字。在目前发现的战国楚简中,“土”字写法不一,多数情况下其写法与今天的写法基本一致。然而在郭店楚简中发现有另一种写法,即“土”字上面的短横变成一个实心圆点或空心圆圈,且有时并不明显。因此,清华简中“坣”字的下半部分很可能是“土”。

“坣”字下半部分亦类似“上”字。《战国古文字典》中收有“ ”字,然而该字在流变过程中,一直是“尚”字上半部分、“口”字和“上”字的组合,仅是相互位置发生调换。另外,在战国时期,“上”字除表示与货币有关的意义外,极少写为一竖一横(类似今天的垂直符号),且楚地“上”字还会独具特色地在长横下再加一短横,这与清华简《祝辞》中“下”字的写法“ ”属于一类。因此,“坣”字下半部分并非“上”字。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坣”字曰:“古文堂如此,葢从尙省。”“坣”与“堂”字的区别仅在于中间一“口”字。在古代汉字的演变中,两字结合为上下结构时,省去中间一部分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由此可推断,“坣”字即为“堂”字。

二 “堂”字简析

目前可以考释的最早的“堂”字是在战国时期。即,除“坣”字外,在楚简中亦发现有“堂”字,写法为上“尚”下“土”,与今天汉字简体中“堂”字的写法较为接近。也就是说,“坣”、“堂”二字在不同的战国楚简中同时出现。笔者认为,战国时期由于分裂割据,文字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加之文字尚未普及,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高下之别,因此,“坣”字是“堂”字的简省写法。在其后的文献中“坣”字很少出现,很可能是因为文字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堂”字取代了曾与之并行的“坣”字。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堂,殿也。殿者,击声也。叚借为宫殿字者。释宫室曰。殿,有殿鄂也。殿鄂卽礼记注之沂鄂。沂,说文作垠,作圻。释名释形体亦曰。臀,殿也。高厚有殿鄂也。……是以礼记彫几谓有沂鄂。堂之所以称殿者,正谓前有陛四缘皆高起。沂鄂隰然。故名之殿。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初学记谓殿之名,起于始皇纪曰作前殿。叶大庆攷古质疑。博引说苑诸书以证古有殿名。要其所引皆汉人所作书也。卽六韬亦岂眞周人书哉。”①

“堂”的本意是宫室,与清华简《祝辞》中“恐溺”篇意义并无相关之处。《祝辞》中原句为“又上巟=,又下坣=”,因此“堂”(或“坣”)应是与“巟”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巟=”释读为“茫茫”,意思是(水流)很多的样子。由此推断,“坣”字此处是通假字。

三 “堂”字通“汤”

“堂”字用作通假的情况并不常见,一般通“棠”、或通“枨”、或通“常”、抑或通“唐”。如,《汉书·古今人表》第三等上下:“赵仓堂。”《韩诗外传》作“赵苍唐”。②

“唐”与“汤”互通。殷墟甲骨文《铁》二一四·四中记载道:“上甲、唐、大丁、大甲……”,王国维先生解释此句说:“此辞中唐与大甲大丁并告,又有连言唐大甲大丁者,则为汤可知矣。”③可见至迟在殷代,“唐”即为“汤”意。郭店楚简中记载“唐虞之道”为“汤吴之道”,包山楚简131记载有“阴司败某(梅)倝告汤公競军”,其中“汤”即为“唐”。这一点在字源上也可以找到证据。《说文解字》有云:“啺,古文唐,从口从昜。”④“啺”与“汤”字在字形和字音上都十分接近。

目前,考释的简帛及文献中虽有“堂”与“唐”通、“唐”与“汤”通,但尚未发现由“堂”直接通“汤”的现象。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汉字数量较少,且文字尚未普及,虽然“唐”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但直接用“堂”来表示汤的意义亦是完全可能的。清华简中“坣”字右下侧有两短横,一般认为表示与上字重叠,而叠词一般用来表示某一事物的动态(译为“……的样子”),因此此处应为形容词。另外,从该竹简中其他字如“溺”、“湍”、“彭”,尤其是与“堂”相对应的“巟”等与水相关的字也可以推断出,此处“堂”表示的是水流大而湍急的意思。

“堂堂”作“汤汤”的用法在后来的文献中也曾出现。《韩非子·外储水右上》记载景公与晏子游少海时,景公临海而叹:“美哉,泱泱乎,堂堂乎!”⑤此处“堂堂”即形容水大的样子。其后此意渐渐用“汤汤”二字表示。

综上所述,清华简《祝辞》中的“坣”字即为“堂”字,在该句中其通“汤”,表现水流大而湍急之貌。“坣”字在汉字流变过程中已经消失,然而其在战国楚简中的痕迹却为研究汉字的源流和先秦的文明打开了另一扇窗。

注 释

①〔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725

②张桁、许梦麟.通假大字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184

③④王辉.古文字通假释例[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3:463

⑤韩非.韩非子(卷十三)四部丛刊景清景宋钞校本,102

参考文献

[1]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M].上海:中华书局,1998

[2]李守奎.楚文字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冯其庸、邓安生.通假字汇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5]李圃、郑明.古文字释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刘信芳.楚简帛通假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8]饶宗颐.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字汇[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9]高一致、余朝婷.读清华简(三)《祝辞》浅见[EB/OL].http://.cn/show_article.php?id=1841

[10]黄杰.初读清华简(三)《良臣》、《祝辞》笔记[EB/OL].http://.cn/show_article.php?id=1785

上一篇:奥运宣传语篇的同一修辞分析 下一篇:二外法语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