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具有重大创新意义

时间:2022-09-01 04:11:39

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具有重大创新意义

《决定》目标

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改扩建150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实现“一镇一院”、“一社区一中心”。建设13所区县三甲医院,改造升级23所区县医院,全面提升县级医疗服务水平,让农村疑难杂症能够就近医治。对5.5万名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医务人员实行绩效工资,鼓励医疗卫生人才扎根基层。办好药品交易所,抑制药价虚高,在乡镇社区公立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加快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逐步提高到70%、50%以上,降低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以妇女儿童和农村卫生为重点,实施孕产妇保健、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等20项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使群众少生病。

中国目前“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层、在农村。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将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作为十大民生之一,具有重大创新意义。

一是有利于形成全民卫生服务网络。上世纪60年代,在著名的《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到1980年,全国农村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因此,重庆将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有利于在农村构建一张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卫生服务网络,让重庆农民看病方便、治病便宜。

二是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城乡均衡。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则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看病难”突出。据了解,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通过送医下乡、远程诊治、执业医师制的推动,让偏远山区的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

三是有利于基层医院提高服务。以前不少基层医院为提高收入,一些医生在病人身上“找钱”,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问题。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后,基层医院没有后顾之忧,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推出各项惠民措施,给群众带来了实惠。比如黔江区石会镇开始探索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方便了群众看病,又如鱼嘴镇中心卫生院率先实现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大大降低了群众看病的费用。

重庆实施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这本身既是一项惠民工程,又是一项重大改革,必将对全国正在进行的新医改提供实验范本。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府研究室社会处)

上一篇:底层路线破解“两难”困局 下一篇: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程序设计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