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森林”的绿色转身

时间:2022-10-05 11:31:15

“水泥森林”的绿色转身

中国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一路急驰,而它的众多地区,正饱受沙尘暴和反常气候的蹂躏。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将这个国家逼到一个十字路口:要么,继续沿用传统模式,直到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再用更大的代价挽救生存空间;要么,转变发展模式,用“绿色”和“生态”的眼光,去引领城市化的脚步。

十多年前,国外媒体称它是“世界上最脏的城市之一”;而现在,国外媒体将它形容为“中国未来都市的范本”。

它,就是重庆。

“灰城”旧闻

几年前的一天,渝中区十八梯,一位穿着白色背心的老汉拿着蒲扇和盖碗茶,慢悠悠地走下青石板梯坎。旁边,卖凉粉凉面的小摊生意正好。几个“棒棒”蹲在一旁,在人流里寻找着主顾……一切如常。

一位挎着照相机的老外,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他看到,在这座城市的空气里,总有灰蒙蒙的粉尘飘荡;钢筋水泥铸造的“森林”间,绿色植物成了最奢侈的点缀……

随后,他在自己的文章中直言不讳:“在这里,擦皮鞋的生意最好,因为人们的皮鞋上总是沾满灰尘。”

重庆人对此深有感触。

今年52岁的张丽琴,在江北区观音桥附近住了大半辈子。几年前,从她的老房子出发,沿着通往观音桥的大马路走十分钟,沿途交杂着厂房和“城中村”。

在这片2000多亩的土地上,150家乡镇企业密密麻麻扎成堆。整个地区连一条市政管网都没有,垃圾成山,污水横流。

“我天天都得擦窗户。”张丽琴说。附近工厂释放出的细小黑灰,飘洒到民居的阳台和窗户上,几天就能积起一层。

张丽琴为晚年担忧:以后退了休,难道到厂区里遛狗看花?

绿色转身

地球上曾出现过两座“雾都”,重庆在东边,伦敦在西边。

在坚持环境保护半个世纪后,伦敦早已甩掉了“雾都”帽子。

2008年,“五个重庆”建设成为重庆的城市战略,其中的“森林”和“宜居”,分别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宜居城市两大标准相连,矛头直指城市环境。

当年,重庆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5%,绿化覆盖率达到38.6%,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0.8平方米。2009年,“数十万人齐种树”的绿化盛况在重庆上演,全市一年种了十年树。

绿色的疆土在重庆全面拓展,主城环境也在迅速改变。

2010年初,重庆和其他43座城市展开角逐:评比国家园林城市。市长黄奇帆将其比喻为“高考”。

很快,成绩公布――重庆不仅全面合格,还当上“状元”。

通过“高考”,重庆成了“大学生”,但并未满足。

2010年3月,重庆又马不停蹄地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发。

“如果把国家园林城市比作大学本科生的话,那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就是硕士研究生。”黄奇帆道出了重庆环境建设的宏大目标。他说,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宜居城市的标准是逐层递进。2011年,重庆将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12年后,逐步实现国家宜居城市之梦。而在2013年,重庆还要争取中国城市环境最高殊荣――环保模范市。

这一切努力,只为了达成两个目标:“宜居”和“宜业”。

新家新园

2008年底,张丽琴搬进位于观音桥步行街的新家。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老房子旁边那些连绵的厂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城最大的森林公园――鸿恩寺公园。

2007年初,江北区对鸿恩寺片区动起了“大手术”,2000亩地,有一半用来建公园。

2009年“五一”,鸿恩寺森林公园开园。在这里,张丽琴看花了眼:“那里有桂花林,一眼望不到边”、“爬梯坎看风景,还锻炼身体”……

在过去几年的拆危建绿中,重庆投入数十亿元资金改善居住环境,深受老百姓拥护。从江北、渝北、北碚到大渡口、渝中、南岸,各式各样的生态公园竞相铺开。

未来,外环以内的23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园林绿地将占到1500平方公里。

“绿金”无限

2007年5月,大渡口重钢老厂区。

18岁就在这里工作的何文峙,此时已经74岁。这段时间,他常漫步在即将环保搬迁的重钢老厂。

“我赞成搬迁!”他说,“老重钢对环境危害确实大,搬迁后,对环境与企业发展都很有利。”

环保搬迁结束后,重钢将致力于建设“森林钢城”;而大渡口,也找到了转型升级的更大支点。

在重钢搬迁前,其实大渡口已找到一个支点:建桥工业园。

2003年,建桥工业园开建之初,就确定了“森林围厂”的生态工业理念。它坚信:环境就是一种资本。

对此,全球垃圾发电老大――美国卡万塔公司也深信不疑。它对环境要求极高,环境是它选择投资地点时最重要的指标。

卡万塔公司前任董事长考察建桥后,盛赞“环境和美国一样”。随后,这家世界级龙头企业落户建桥。如今,卡万塔的身边聚集着六家世界500强、九家中国500强和21家上市公司。

2008年的重庆工业十强区县排行榜上,告别重钢的大渡口不退反进,以311亿元的工业产值名列第八,其中100亿元来自重庆首个生态工业园――建桥工业园区。

这样的发展理念,得到了北京国际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连玉明的赞赏:“这种排列顺序的调整,反映的是执政理念的变迁――从‘以物为先’到‘以人为本’。”

从曾经工业企业密集的大渡口到最新成立的两江新区,这种模式在整个重庆已成为主流。

别了,“雾都”

2009年9月,江北嘴。

一大早,33岁的摄影爱好者李凡就出现在江边。他准备拍一组作品《日出朝天》。

对面的朝天门,鱼肚白渐渐泛起红色。当太阳蹦出地平线的一刹那,“咔咔咔……”单反相机一阵连拍。

就在几年前,李凡还对都市风景照提不起兴趣:“重庆空气不好,光线通透度不够。”

而现在,都市写真成了他的最爱。

“森林”和“宜居”两大民生工程,让这座城市的环境发生改观。

2009年,重庆的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3天,超过北京,与上海齐平。“倒回去十年,重庆还戴着‘雾都’的帽子,根本不敢与其他城市比。”黄奇帆说,现在,重庆冬暖夏凉,夏天平均温度比北京、上海低,冬天又比北京、上海暖和,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气候最宜人的地方。

“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大都市,重庆无疑成为中国未来都市的范本。”法新社在一篇文章中,肯定了重庆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努力。其中,城市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双赢模式,尤其让世人瞩目。

上一篇:一位副局长的公租房体验 下一篇:百姓安危大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