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策略

时间:2022-09-01 02:40:36

网络时代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策略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全面有效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网络时代 德育教育 挑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9-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话题。 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几乎每一个人每天都会花费一定时间在互联网上浏览各种信息。虽然网络的发展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上一些负面信息也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更好的去开展德育工作成为当前很多高校重点研究的内容。

以往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一般是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生教育的,网络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德育教育的开展途径。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而且网络信息量非常大,这些均是其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这把“双刃剑”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首先,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容易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型的环境,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查阅网络上的任何信息。这些信息中肯定既有有益信息,同时又有有害信息,既有真实信息,又有虚假信息,从技术手段上可以一定程度的进行过滤,但这种过滤并不是绝对的。这就给西方一些国家发动“文化战争”提供了便利条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通过网络,不断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误入歧途,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挑战;其次,网络上存在的各种信息垃圾同样会对大学生思想和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以往,大学生均是通过课堂、图书、新闻等途径接受信息,这些信息均是通过筛选过的有利信息,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较大帮助。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自行利用网络获取多种信息。这里面不乏一些黄色、暴力、封建迷信等垃圾信息,这样无疑会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思想比较单纯、意志力不坚定的大学生,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垃圾信息的影响,不仅浪费他们的宝贵青春,还影响着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强大阻力。

网络是一个自由且隐秘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既可以享受到海量信息带来的便利,同时又要接受同样巨大的负面信息侵蚀,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更好地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具体工作:

第一,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效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输出式”德育教育工作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逐渐将其转变为引导式教育方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校在开展具体德育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全面学习网络信息传播及过滤技术,继而从一个灌输者转变为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利用网络技术,通过这种高科技手段,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课堂教学是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筛选出有意义能够勾起学生兴趣的网络信息,在课堂上图文并茂的讲授给学生。

第二,通过网络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联系紧密度。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任何一方都会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产生一定影响。网络时代的到来能够实现三方面的信息共享,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三方面的沟通。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家长和社会反馈群,鼓励家长同学校保持紧密沟通,时刻关注学生思想上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家长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与学校实现对接。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个人行为产生一定约束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时刻帮助学生调整思想动向。但这种做法最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要保持沟通,不能够单方面的采取这种措施,以免让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第三,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监控,充分净化网络传播渠道。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且数据量庞大,学校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一些负面信息进行过滤。虽然这种办法并不能完全过滤掉垃圾信息,但是可以起到一定效果的。大学生思想正处于成长期,很容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所以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对流入的网络信息加强管理和监控,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适时采取技术手段进行删除和过滤。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不断增强他们的辨识能力、自控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路璐.网络信息化时代对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和探讨[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8:40+55.

[2]苏洁.网络对德育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探析[J]. 电子制作,2015,09:206.

[3]潘小妹.“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J].大众文艺,2013,23:212-213.

作者简介:

张建宁(1963.5.20-),男,安徽省萧县人,大学,中级,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上一篇: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式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