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一词,教活一课

时间:2022-05-23 02:24:21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抓住关键词进行大胆创新,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了良性的教与学的活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里。

【关键词】语文教学 抓住 中心词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3-01

上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后,心中颇多感慨,不由得想起宋代诗人杜耒的诗句:“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看似平常的教与学,却因为教者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有了创新性的切入点,有了对文本教学设计的深入思考,而让课堂彰显出不同寻常的活力。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我认真进行了文本细读,在借鉴经典教案的同时大胆创新,将课文教学变得简洁精致而高效。细细回味,在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思路就是 “抓住一词,教活一课”。

一、在文本解读中捕捉一词

反反复复地静心阅读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强烈的震撼感冲击着我的心灵,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感动。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故事,语言朴实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内容并不难,难的是弄懂“生命桥”的含义,体会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思考着该如何独辟蹊径,寻找到一个小而巧的教学角度,生成一个简洁而精致的课堂呢?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不经意间,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文中的一句“泡泡话”上:“同一时刻”是指什么时候?是啊,课文不就是先后描写了同一时刻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吗?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虽然两个场景跨度很大,但是它们却被“同一时刻”紧紧拧在了一起,可谓是:同一时刻里的不同场景,却为了实现同一梦想!一个灵感突然跃出脑海:教学切入点锁定“同一时刻”,就用它来纵横决荡,编织起教学过程的彩带吧!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单元导语、“小泡泡”、资料袋还是插图或是课文本身,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都不能放过。只有做个“有心人”, 有效地开发,恰当地运用并挖掘这些教学资源蕴含的内容,才能触摸到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才能找准关键点并以此来教活整篇课文。

二、在教学设计中贯穿一词

当我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切入点锁定为“同一时刻”之后,在教学设计中就始终以它为主线,贯穿全文。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到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为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才是上出了“语文味”的语文课。

基于此,我将教学设计浓缩为:从“同一时刻”一词引入两个不同场景;然后分别在两个不同场景的学习中抓住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及背后的含义;最后再回到“同一时刻”一词,体会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背景下,两岸人民共同架起的“生命桥”,共同谱写的爱的赞歌,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远远的一道海峡隔开的只是两岸的地理空间,却不能隔开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我把“同一时刻”下的第一个场景的学习着力点放在品味“静静地”“凋零”“辗转”三个词语上;把“同一时刻”下的第二个场景的学习落脚点放在品味“静静地”“沉着”“步履匆匆”等几个词语上,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这些词语,并逐渐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词语,最终达到较为全面地理解课文,弄懂“生命桥”的含义,从而体会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的效果。这种以一词贯穿始终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变得清晰、流畅而高效!

三、在课堂教学中紧扣一词

脑海里烙下了以“同一时刻”为主线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设计,怀着一份轻松与淡定走进了课堂,在课堂中紧扣此词展开了教学。真没想到小小的几个词语发挥出了超乎想象的魅力,学生在几个词语的倾心体会下,基本达到了“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的效果,最终实现了对课文的深情朗读。看来,“抓住一词,教活一课”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运用“一词经纬法”, 以一词引出教学设计,开口小,便于左右逢源,又便于纵向开拓。《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同一时刻”一词,起到了提示课文思路的作用。我紧抓这个关键词来教,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又明确了课文中心,还掌握了重点词语,真是一举数得啊!

一个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我们教学的课文中,很多都隐藏着某些关键词语,这些词语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感悟,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就一定能够触摸到那个带着“魂”的词语!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反思过程中,我几次萌生再度走上讲台执教此课的想法。在我看来,教学反思就是对文本的再度解读,就是实践后的经验总结,对教学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指导作用。

上一篇: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