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时间:2022-09-01 12:05:29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从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学科教学特点或风貌。它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定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那么,如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完成本学科独特的“本味”呢?这就要寻找“语文味”的“味源”,那就是文本和课堂,源在文本,扬在课堂。文本是构成“语文味”的重要基础。脱离了文本,语文就失去了依托,就断绝了味源。只有紧紧抓住文本主题,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设计加工,才能让“语文味”更加醇厚更加馨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读尝味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四部曲。1.轻声粗读,把课文读通读顺。2.静心品读,通过圈点、批注,勾画出好词佳句,反复读,品出所包含的意思。3.悟读,通过咬文嚼字,悟出文中蕴藏的道理,真理,悟出人生观。4.情诵读,在学生已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情并茂地读,学生在多次与文字的交融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以趣勾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课堂高效省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文本的趣味。

1.唱:我在教学《小白杨》一课时,当讲解“旁边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几棵小白杨正迎风成长”这句时。我随机把这段话改编成歌词,用《小白杨》的旋律进行教唱。

2.演:小学生好动,表现欲强,我在教学《晏子使楚》时让学生把课文改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反复咀嚼,分析人物,让人物丰满起来,把人物性格表演得淋漓尽致。

3.画: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会乏味。如我在教《开国大典》时,就让学生当设计师,根据文意画出当时的会场布置。学生纷纷挥笔泼墨,稚嫩的作品把文本演绎得异彩纷呈。

三、以情扬味

语文味的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情感魅力去丰富和强化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要紧紧抓住文本主题,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和语句语段梳理,深入到文本内部,层层挖掘,开发出诗情画意,激扬出美好滋味。往往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把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学生大脑中生成动感情景。从而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产生求知欲望和表达激情。例如我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高声唱着《小白杨》这首歌走进教室,然后一边唱歌一边在黑板上板书《白杨》,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了,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入情入境,这堂课学生激情高涨,思维活跃,非常成功。

又如我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我紧紧抓住“我鼻子一酸”一句,问学生,什么原因使“我”鼻子一酸,鼻子一酸是什么滋味?你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体会?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紧紧抓住“雪中送炭”一词,让学生说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文中“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送“炭”是怎么送的,展示了一位什么样的大娘?这样就让一个词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了。

四、以嚼品味

味是嚼出来的,要让语文味的分子充分散发,就得咬文嚼字,就像泡泡糖一样,不咀嚼就不会体会到它的芳香。

1.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咀嚼标题会揣摩出作者的意图,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让学生读标题,我提问:“亲人是什么样的人?文中指哪些亲人?”讲完课文后,我又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题目的绝妙之处,师:当志愿军站在火车站台上,含情脉脉地说——生:再见了,亲人。师:当他们踏上车门,手握手含着泪说——生:再见了,亲人,师:当火车渐渐远去,深情地说——生:再见了,亲人。

2.词句。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很有咀嚼的价值,如《慈母情深.》中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文字用深情呼唤的语气,用排比的手法,用类似慢镜头的描述,刻画了母亲的形象。我让学生找出阐述中不同情景中辛劳的母亲,让学生反复读,多种形式地读,让那种真挚感情弥漫在学生心中。又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夏天已去,秋天已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我也不会再做了。”让学生反复品味,品味童年漫无边际的想法,咀嚼既有童年的美好,又有不可避免的失去,因而让人怀念。

上一篇:再议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下一篇: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