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8-31 11:50:35

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越来越新颖,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课堂的上学习气氛也越来越活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它让我越来越感觉到重视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显得日益重要。为此,我从理论上,方法上,游戏中,评价中注重对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让倾听在学生的心底生根,发芽,开花。因为倾听还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一种素养。

【关键词】倾听;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刚刚进入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是孩子形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多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中,倾听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孩子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伴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 “耐心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很多时间和途径培养而成的。那么,我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

一、明确目标,引导倾听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善于倾听”的技能。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我经常会说:“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吗?”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答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

二、创设情境,乐于倾听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如《认识11-20各数》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哪些数字朋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数字朋友,好不好?在认识这些数字朋友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抓铅笔的游戏,好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

三、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在“听”的培养中,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四、教给方法,善于倾听

1.细化“听”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3.让学生当“小老师”。教材中某些新知识有的学生已掌握,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当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时,常会因新鲜感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在教学中,我时常让学生换位当“小老师”,如教学“一图四式时,学生根据前面学的看图列式能编出列式,我就让多个学生发言,上台当小老师,说一说自己编的算式’’同学们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所以讲得特别详细,下面的学生听得也非常认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矫正方法,培养倾听

课堂上,特别是一节课过半以后,个别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如搞小动作,与同学随便讲话等,而教学规律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随意停课,中断学生的听课思维,更不可粗暴行事,而要灵活、理智,适时予以控制。可用“暗示”的方法,矫正学生不良习惯。这种方法,只对某一对象进行注意的转移,而不造成其他效应。

(1)“手势暗示”教师在讲课时,一旦发现他(她)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既用手势进行微妙短暂的定势,指着不专心听课的学生,以期达到矫正的目的。2)“目光暗示”教师把严峻、期待的目光刷地落在不专心听课的学生身上,与之目光交触,引起学生警觉,使她意识到老师在用目光警示自己,应该收敛言行,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3)“语调暗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感情,采用语调上灵活多变,或急,或缓,或长或短,或稍作停顿,造成一种临时的教学氛围,有意带给学生听觉上的感差。(如或美感等),从而产生奇特的感染效应,促使个别学生专心听讲。(4)“接触暗示”如用以上暗示的方法控制,其注意力仍然集中不起来(学生的气质不同,个性有别),教师就很有必要走下讲台,以巡回讲课的方式,悄然走到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身边,轻轻地摸一摸他(她)的头,让他意识到老师已知道他在做小动作等,鞭策其端坐静听和思考,强制守纪听好这堂课。(5)“教具暗示”当个别学生的注意,通过一定手势转移到听课上来时,另外的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不良习惯,教师应凭借教学的辅助工具,(如幻灯、图片、板书等)要求学生随着手指,或教师指点的内容,进行分析、解答,这样做,既能充分调动个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带动个别学生专心听课,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从而达到群体的学习目的。

上一篇:初中物理复习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