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幸福指数研究

时间:2022-08-31 10:39:50

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幸福指数研究

[摘 要]幸福指数是当今兴起的一股研究思潮。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与精神需要是紧密联系的。女生在人际维度方面的幸福要高于男生。幸福与收入间具有幸福鸿沟现象,“学有所用”是幸福指数中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幸福指数 精神需要 幸福鸿沟 学有所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40-03

一、引言

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人类从未停止的研究主题之一。综观整个研究历程发现,人类钻研的视角从哲学到心理学,再到经济学和社会学,探讨的重点从幸福内涵到幸福测量,研究的对象从个体到集体。这些研究,不断丰富着人类对“幸福”的认识。当世界迈入21世纪后,社会上又兴起一股“幸福指数”的研究热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英国的幸福星球指数(Happy Planet Index)和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得奖者丹尼・卡尼曼教授与其他专家编制的国民幸福指数。在国内,首次提到“幸福指数”的是2004年6月10日的《人民日报》。之后,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程国栋在2005年“两会”期间提交了《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米运生于2006年展开“幸福指数的编制: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选择”的课题研究;南昌大学教授苗元江主持了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心理学实证研究”。除学者研究外,不少政府也对此命题很关注,如,西安市2006年的《政府报告》提出要“大力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在众多的探讨和考证中,也有人对此命题提出争议。他们认为幸福是一种具有经济和心理、社会等无数变量组成的非常个性化的主体感受,很难用统计来获得。“幸福”难统计,那么与之相关联的“幸福指数”也不能数字化,如2006年10月《解放网-每日经济新闻》的文章《“幸福指数”:一个与幸福无关的笑话》,[1]上海行政学院教授王志平的文章《应慎用“幸福指数”的概念》,耶鲁大学威廉・诺德豪斯认为幸福评估指标“荒谬”。[2]尽管争议之声不断,但并没有阻止学界和政府中相当多人对“幸福指数”研究的步伐,反而促使其研究越发严谨与科学了。

二、研究背景

当前,幸福指数的研究一般是以国民为对象,为国家、政府了解国民的幸福状况提供依据,为转变政府的政绩考核提供新的价值导向。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研究其幸福感的专家学者很多,但从“幸福指数”的角度展开探讨的人却很少。本课题组以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搜集、整理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对大学生幸福指数的研究。本研究以期为高校了解学生的幸福状况提供依据,为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新的价值导向。

三、研究工具

研究幸福指数最大的难点在于其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基本上,各研究者都是根据自己研究的视角、层面、对象等内容来建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编制的“幸福指数”在线测试由11个因素构成:收入、就业、住房、教育、环境、卫生、健康、社区生活、机构管理、安全、工作与家庭关系以及对生活条件的整体满意度。英国的幸福星球指数指标由生活满意度、预期寿命和生态足迹3大类构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学家库克教授则把“幸福指数”分为个人幸福指数和国家幸福指数2种。其中,前者包含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人际关系、安全状况、社会参与、自己的未来保障等7大指标;后者包含国家的经济形势、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状况、政府、商业形势、国家安全状况等6个指标。至于大学生幸福指数测量更没有形成一个权威性的样本,因此,本课题组借鉴美国国立卫生条件中心编制的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北京大学教授李文利编制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调查问卷》、经合组织的幸福指数在线测试工具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库克的幸福指数内容,紧密结合研究对象的情况,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

四、研究内容

因为幸福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所以,在构建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时我们也应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基础。在正式构建前,我们先进行过一次幸福感的调查。根据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产生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是情感、认可、成才等方面。据此调查结果,在借鉴社会上已有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再结合大学生特点,我们确定出了4个维度、50个项目的大学生幸福指数指标。4个维度分别为:生活方面、学习方面、人际方面和思想方面。其中,生活维度包含15个项目,学习维度包含12个项目,人际维度包含14个项目,思想维度包含9个项目。

五、研究结果

调查对象是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260名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回收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252份,其中男生146份,女生106份。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条件分析,结果如下:

表1表明:男女生幸福指数均较高,女生的得分稍高于男生,但无显著差异;在4个维度里,人际维度在性别方面有较显著差异(p

六、实证分析

女生在人际维度方面的幸福高于男生。在表1中,男生的分值是61.10,女生的分值是62.42,两者间的P值等于0.047,小于0.005,这就表明此维度的幸福数值在性别方面还是存在较显著差异的。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更注重情感,更在意友谊和亲情,更喜欢群居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因而,她们在人际方面的需求也比男生更明显。当人际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容易产生幸福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女生的人际幸福分值高于男生的原因。

幸福与收入的关系调查。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以下的41人,500元至1000元的83人,1000元至2000元的90人,2000元以上的38人。这些来自不同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幸福指数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这就证实了心理学科提出的幸福鸿沟(Happiness Gap)现象: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处在较低阶段时,人们的收入数量与幸福感受之间的相关度非常紧密,但是,一旦超过了这种水平线,这种相关性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大学生尽管来自不同的家庭,但基本的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在校园里,大学生的花销内容相对纯净,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落差不是很明显。所以,物质对其幸福的影响不是很显著。这点可以通过人均月收入中R方的数据0.017得到证实,还可以通过生活维度中“生活平淡且安逸、食堂随时提供饭菜、父母及时打钱”3个项目的排序来证实。在Spss软件中,若R方大于0.005就表明差异不显著。“生活平淡且安逸、食堂随时提供饭菜、父母及时打钱”3个项目排名落后,表明大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物质满足后就会淡化物质而追求更深层次的幸福。

大学生的幸福指数是与精神需要紧密联系的。幸福与需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当一定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按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成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思想的青年群体,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他们对精神的需求就比别的群体更为迫切。在50个项目中,“有患难知己”的幸福分值最高,其次是“家人和睦”,再次是“成为父母的骄傲”和“父母来校看望”。这些分值充分表明了友谊和亲情在大学生心中占的位置非常重要,显示了大学生幸福指数与精神需求间的关系。但是在调查中出现了“班主任下宿舍”项目分值偏低的情况,这个结果是否是对“幸福指数与精神需要紧密联系”的否定呢?我们认为这不是否定,而是从反面来证实。当我们深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不喜欢班主任下宿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班主任往往是以说教的姿势出现,令他们感受不到父母般的关爱。既然感受不到具有亲和力的爱,那么,这种形式带来的幸福就微乎其微了。

“学有所用”是幸福指数中一个重要指标。在表4中,“知识用到实践中”项目的分值是4.52,“努力学习却没收获”项目的分值是2.41,这两个分值从正反两方面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对“学有所用”的追求。学习对于人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能充实人的精神,一方面为储备运用能力积累能量。关于这点,大多数人都赞同。但是,在现实中,却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学习很没意思。究其根源,在于当今社会太注重实用价值,很在意立竿见影的瞬间效应。受其影响,大学生也急功近利,希望所学的东西能立即运用到社会中去。当知识在社会中产生效应时,他们就产生了学习劳动的幸福感,也就有了更直接的学习动力了。但是,对于主流生活还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来说,本身接受社会面就有限,知识运用的机会就更少。所以,学校在传授知识时一定要讲究技巧,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注意生活化和社会化。其次,学校尽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大学生多多体验运用知识的幸福。

七、总结

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活跃的力量,他们幸福的程度更值得社会去关注和研究。由于大学生一般都远离父母,有求学成才的梦想,其幸福更多来源于关爱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而,在构建大学生幸福指数系统时应重点考虑情感因素、人际因素、自我实现因素。

[ 参 考 文 献 ]

[1] http://.

[2] 沈颢,卡玛・尤拉.国民幸福――一个国家发展的指标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用电影做理论,靠谱! 下一篇: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及园林造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