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词时间量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31 10:11:32

心理动词时间量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从心理动词与时态助词、心理动词与时量词语、心理动词与动量词语三个方面出发,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心理动词时间量的研究成果,以期在此基础上推动心理动词量性特征的研究。

关键词:心理动词 时间量 时态助词 时量词语 动量词语

一、引言

讨论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时间量是必然要考察的方面。对心理动词时间特征的研究成果多散见于动词研究的文章及论著中,下面分别从时态助词、时量词语、动量词语三个方面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

二、心理动词与时态助词

有关心理动词时间特征的论述大部分见于动词研究的文章或论著中,心理动词的时间特征与时态助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平(1988)在状态类情状、活动类情状、结束类情状中都提到了心理动词。其中,表示状态类情状的是心理状态动词,其最大特点是静态性质,缺乏内在的自然起始点或终结点,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带“着”或“在”,但能够带“了”,前面能带程度副词,如“很、非常”等。“V+(了)+时量短语+了”在状态类情状句中,时量短语指示状态的持续时间。表示活动类情状的是心理活动动词,这类情状具有动态、持续和非完成性的特征,可以在“V+着”和“在+V”两种句法槽中出现,表现有关动作正处于进行或持续状态。活动类情状没有内在的自然终结点,动作开始后,无论在时轴的起始点以后哪一个时点上中止,都算作一个完整的动作。“V+(了)+时量短语+了”出现在活动类情状句中时,时量短语指示的是动作自起始点后在时轴上的持续时间。表示结束类情状的也是心理活动动词,这类情状具有动态、持续和完成的特征,可以出现在“V+着”和“在+V”两种句法槽中。结束类情状伴随着一个内在的自然终结点,这一点不同于活动类情状。“V+(了)+时量短语+了”在结束类情状句中,时量短语的计时起点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从情状的起始点算起,二是从终结点算起。

李临定(1990:113)认为,心理活动动词的零形式总是和过去的时间相联系着,表示对说话此刻来说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从表时上说总是属于过去的,但它往往又要延续到将来。因为心理活动动词是对已成为事实的感情等的反映。句法上表现在心理活动动词不能是零形式,后面一定要加“了”,也不能加上“要”表示将来的时间,而一般动作行为动词则常常可以这样。心理活动动词表示的是某种长久的(有的是永恒)的感情、感觉或认知上的态度,是客观地对这些方面作出反映和判断,这一点与形容词的语义性质类似。陈祖荣(1995)也认为,心理活动动词的突出特点是:在表“时”上不同于一般动作行为动词,它的零形式用于表示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

胡裕树、范晓(1995:171~172)从情状角度将动词分为静态动词与动态动词两大类,表示心理感觉的动词属于静态动词。静态动词的特点在于它语义上的非活动性质,语法上一般不能带“了”“着”等形态标记,部分心理感觉类静态动词如“知道、相信”等虽然可以带“了”(不带“着”),但其含义是进入某种静态,该静态仍在持续着。这不同于动作动词,动作动词带“了”表示某种活动的实现,通常该动词表示的动作不再持续。如:“我相信了他的话”中,“相信”还在持续,而“我看了他的小说”中,“看”通常不再持续。认为表心理感觉的有极弱的动态,一般均不能带体形态,如不能与“着”配合,但其中有些动词能带“了”表示进入静态。在后面的论述中,又提到心理动词带“了、着、过”大多是因为有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所带宾语的性质,认为通常带名词性宾语时动态助词出现得略多些,而带动词性宾语的时候动态助词就几乎不用;二是心理动词本身的特点,只能带动词性宾语的心理动词,如“认为、感觉、妄想”等一般就不能带动态助词,而可带名词性宾语的心理动词,带动态助词的能力就强些。心理动词同“很”组合,后面决不能再带动态助词,这恰恰跟“很+动词结构”(“很读了一点书”之类的)里的动词常常带“了”不同。认为心理动词后带“着”的机会比“了、过”要多一些。

黄伯荣(1998:87~132)所列举的动词与时态助词的搭配关系中,包括很多心理动词的情况。如在后只能带“着”的动词有“惦、期望、算计、想、预料、琢磨”等;后只能带“了”的动词有“了解、领会、认、认得、认识、舍得、晓得、知道”等;后只能带“过”的动词有“忌妒、怀疑、怕、佩服、认为、算计、嫌、欣赏、需要、以为”等;后只能带“着、过”的动词有:“爱、抱(某种想法)、忌妒、热爱、讨厌、同情、想念”等;后只能带“了、过”的动词有:“爱、爱好、爱惜、懂、发愁、放心、害怕、怀疑、决定、理解、满意、满足、迷、迷信、明白、设想、失望、贪、疼、误解、误会、喜欢、想、原谅、愿意、着急、着想”等;后能带“着、了、过”的动词有:“爱护、操心、猜、愁、担心、惦记、反省、感动、关心、恨、怀念、回忆、计较、觉悟、考虑、迷、判断、盼、盼望、忍、忍受、忍耐、思考、思念、贪图、希望、羡慕、想、小心、怨、注意、琢磨”等。

三、心理动词与时量词语

马庆株(1981)根据动词带时量宾语表现出来的语法、语义特点,检验动词的时相结构,利用[±持续][±完成][±状态]三对语义特征,将有关动词分为Va、Vb1、Vb21和Vb22四类;Va类成分为“死”类,表示瞬间完成、不能持续的动作,后接时量宾语时,该时量短语指动作完成以后经历的时间,其中包括一些心理动词,如“懂、知道、明白、原谅”等。Vb类成分都能够表示可以持续的动作。其中Vb1为“等”类,不能表示瞬间完成的行为,所以后接时量宾语时该时量短语的所指只能是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心理动词“盼、恨、忍、寻思、注意、担心、心疼”等属于此类。Vb22为“挂”类,既能表示瞬间完成的动作行为,又能表示持续的动作行为,因此后接时量宾语时,在时量短语的所指问题上会有歧义,此类中没有提到心理动词。文章认为Vb21和Vb22的区别在于Vb21可以表示状态,而Vb22不能表示状态。因此Vb22后接时量宾语时,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也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还可以表示由该动作行为造成的状态的持续。

黄伯荣(1998:354~378)列举的能带时间补语的动词中包括:“爱、操心、愁、打算、担心、当心、忌妒、发愁、反省、感到、感动、估计、关心、害怕、恨、后悔、怀念、怀疑、回忆、计较、决定、觉悟、考虑、留神、留心、满意、满足、迷、迷信、明白、怕、判断、盼望、佩服、热爱、忍耐、忍受、认得、认识、生气、失望、熟悉、思念、推测、误会、误解、喜欢、想念、晓得、小心、欣赏、信、信任、醒悟、着急、注意、着想、琢磨”等等。

李临定(1990:71~72)指出心理活动动词和时量词(MTP)结合有各种限制,如:“讨厌、感动”等只能和不定时量词“一辈子、一阵子”等相组合,而不和有定时量词“三个月、两个小时”等相组合。还有一些心理活动动词则基本上倾向和表示长时间的有定时量词组合,而不和表示短时间的时量词组合,这些动词同时也是长持续动词。例如:

(1)恨:~了(我)三年/*~了十分钟

(2)着急:~了一个上午/*~了三分钟

(3)惦记:~了整整两年/*~了三个钟头

(4)盼望:~了三年/*~了十分钟

(5)抱怨:~了老半天/*~了一分钟

(6)怀疑:~了我两年/*~了我三分钟(李临定,1990)

有些心理活动动词如“同情、爱护、佩服、爱、嫌”等不能和时量词组合,例如:

(7)同情:*~了阵儿/*~了一个月

(8)爱护:*~了好久/*~了三年

(9)佩服:*~了好半天/*~了一年

(10)爱:*~了一阵儿/*~了三个月

(11)嫌:*~了好久(李临定,1990)

这些动词显示的心理活动也是可以延续的,只是采取别的方式来表示。例如:

(12)他一直很同情我。

(13)大家一直很佩服他。(李临定,1990)

如果以上心理动词加了宾语,则有许多可以与时量词组合,如“爱你一辈子”“爱护他一生一世”等。因此,宾语与时量补语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心理动词与动量词语

龙果夫(1958:101)认为动词范畴的内部可以分为若干特殊的词义·语法范畴,首先可以分出非动作动词,包括思想和知觉动词(知道、认得、认识、懂、明白、思量、害怕、羞、爱等)、状态动词(疼)、语气动词(能、愿意)和半实词性动词(在、姓、像)。龙果夫认为这种动词不表示动作,不允许有数量上的变化,所以很少与加了动词的计算词放在一起,如:“看”可以说“看一看”,“走”可以说“走一走”,可是不能说“知道一知道”或者“能一能”等等。这类动词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不容许具有动作动词的质量·结果的变化,因此不能构成可能式。这种说法是可以商榷的,首先大部分双音节动词都不能构成“X一X”式,不仅是非动作动词;第二,有些非动作动词是可以构成“X一X”式的,如“想一想”。而且关于可能式也是有很多例外的,如“遇到这样的情况千万不能害怕”“不能再这样想下去了”等。

刘月华(1984)专门考察了动量词“下”,认为“下”的表达功能与动作进行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如果是已然动作的话,后面的“下”在非持续性动词后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摆了下手),在持续性动词后表示短暂的动作(笑了一下;整理一下);如果是未然动作,后面的“下”前面往往用“一”,“一下”是一种委婉地表达祈使和主观愿望的手段,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但心理状态动词“爱、恨、害羞、怀念、忘、感动”等后面不能用“(一)下”,因为“下”表示短暂的动作。不过心理状态动词后面带“一下”的语料还是有的,如“偶尔拿出来怀念一下过去的时光也好。”“你就不能让我感动一下吗?”

邵敬敏(1996)将汉语的动量词分为四个层面,A通用量词,包括A1计数量词与A2计时量词;B自主量词,包括B1与动词同形的同形量词和B2短时量词;C借助量词;D情态量词。凡是可以自由地跟通用量词A1或A2组合的动词叫“有量动词”,凡是不能自由地跟通用量词A1或A2组合的动词叫“无量动词”。认为心理动词也包括一般所谓的认知动词,大部分属于有量动词。有一小部分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属于无量动词,如“感觉、感到、认为、以为、乐意、决意、妄想、企图”等。

黄伯荣(1998:328~354)所列举的可以带数量补语的动词中所包含的心理动词有:“爱、爱护、爱惜、操心、承受、愁、担心、当心、妒忌、发愁、反省、放心、感到、感动、关心、害怕、恨、后悔、怀疑、回忆、忌妒、觉悟、决定、考虑、理解、了解、领会、留神、留心、满意、满足、迷、明白、怕、判断、盼、盼望、佩服、忍耐、忍受、认识、伤心、设想、熟悉、思考、思念、算计、体会、体谅、推测、忘记、误会、误解、喜欢、嫌、羡慕、相信、想、想念、晓得、小心、欣赏、信、信任、需要、原谅、着急、着想、琢磨”等。

李临定(1990:57)将所显示的动作行为可以反复进行、可以计量的动词称为重复动词,认为大多数动词都属于重复动词。重复动词可以与动量词组相结合,表示动作的量。将所显示的动作行为不能反复进行或者是倾向于不能反复进行的,称为非重复动词。非重复动词是不能计量的,是比较严肃、意义抽象的动词。心理活动动词也常常是不能反复进行的,如“知道、晓得、明白、回忆、觉悟、希望、盼望、忍耐、忍受、反省”等,而且非重复动词一般不能和动量词组相结合。

五、结语

以上是作者对以往的研究进行的一个大致的梳理,可以看出,这些对心理动词的研究多数是零散的,夹杂在其他的专题研究之中。此外,在对重叠、否定、比较等课题的研究中还有对心理动词的零星的论述。这些列举性、描述性的讨论,为进一步考察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并作出解释性的讨论作了必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6).

[2]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4]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一卷·词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5]刘月华.动量词“下”与动词重叠比较[J].汉语学习,1984,(1).

[6]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J].中国语文,1996,(2).

[7]黄伯荣.动词分类和研究文献目录总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兰佳睿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00083)

上一篇:如何正确处理工程质量与进度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功能语法理论与功能语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