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态旅游景区的打造与提升

时间:2022-08-31 10:05:05

浅议生态旅游景区的打造与提升

摘要:首先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概念加以说明,然后介绍当前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何打造生态旅游景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景区;打造;提升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49-02

一、生态旅游景区的涵义

生态旅游,在国际上是20 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的概念,在国内也是一个新概念,虽然短短几年,却已为大家耳熟能详。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而生态旅游景区,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区域。

二、生态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旅游局于2008年通知,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已经日益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也会日益走向社会,被大众所感知和认可。但是各地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理解的误区

生态旅游是一个新概念,人们通常把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相混淆。自然旅游,是单纯的以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包括风景、地貌、水景、植被和野生生物)为基础而展开的以经历和享受大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如野外摄影、狩猎、垂钓、摩托车比赛(Healy,1988 年)等。自然旅游主要强调的是利用自然资源来吸引旅游者,强调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种开发和利用方式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有时候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而生态旅游会涉及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可持续的自然旅游。但是生态旅游又不同于可持续旅游,一般认为,可持续旅游是“所有能够维持环境、社会和经济完整性和自然的、人工的和文化的资源永恒适宜的旅游形式”。只要是能够保持经济、社会、文化各区域间的横向平衡与代际之间纵向发展的旅游形式,就可以认定为是可持续旅游。所以,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思想的最佳模式,但是它仅仅是可持续旅游系统中的一小部分。两者是部分与整体、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二)旅游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旅游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旅游区的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三)旅游旺季旅游超载现象严重,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

许多生态旅游区没有进行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在旅游旺季游人拥挤,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及线路设计不合理,人满为患的现象在一些生态旅游区时有出现。旅游数量过多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会使游客产生不良感受,降低旅游兴趣。而在淡季生态旅游区人数又急剧下降产生旅游设施闲置等问题,旅游容量季节性变化很大。如九寨沟旅游区旅游流量主要集中在5―10月,接待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可能的旅游承载能力。

三、生态旅游景区打造与提升的思路

(一)选择与提炼

生态休闲旅游景区一般都面积广阔、山水相依,有田舍、森林、草场、动植物、山崖巨石、溪涧港湾或者是江河、大漠、海洋等。景区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皆可成景,景观既可以是山体、高崖、巨石、森林、草场;又可以是房舍、古迹、井田、独树、小桥、荷池;也可以是民间工艺、歌舞、传说故事等风物;还可以是日出、月色、天光、云霞、雨雪等气候性的景物;而其中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首先应该对这些潜在的亮点进行分析、取舍、整合、提炼,并赋予更高层次的内涵,而这种取舍提炼以及深加工的过程必要时需要多次重复。

(二)有所牺牲

在景观的选择上,我们必须要有所取舍;而对于生态本身,我们也应该有所牺牲。当然,这种牺牲决不是以破坏生态来换取利益的“短命行为”,而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和谐。

可进入性怎么解决?接待设施如何建设?公共工程和配套设施如何配置?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旅游开发之前和过程中,必须综合考量具体景观的观赏价值、可进入性、游人限量、季节频度、开发时期的阶段性、经济性、游程时间等限制,必须权衡利弊,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这一点上,生态旅游和生态休闲的区别很大。生态旅游是特定的动物、植物、群落及整个生态环境为观赏对象,其前提是生态保护,即观赏对象不应受到损害;而对生态休闲来说,“生态”与其说是保护对象,不如说是一种背景、一种手段,生态休闲景区完全可以在科学的分析和指导下,放开手脚,在更好发展、更好保护的前提下,先破而后立。

当然,这种牺牲必须慎重,而且不能违反相应的文物古迹和生态的保护规定。对独特的景观、敏感性强的景观、脆弱的景观景物,必须加强原生原态的保护,如古树、古崖、古井、奇石、奇景旁,任何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规避,或者绕道或者架空或者地设通过;对群生性、非唯一性的植物、石林、山岩,可舍其次而求精;对孤立的、有一定保留保护价值的树、花、草种或植珠,则应以“当留则尽量留,当去则只好去”的原则处置,如步行游道旁的某棵大树,因地形所限无法绕行时,则可去其侧枝保留主干,或者通过创意的设计来造景,使其与环境更为和谐。

(三)添补修饰

对溪、涧、沟、壑,加些踏步的石柱、石桩,或是添制一座小桥、一些栏杆等,则是必须的。对于残缺的有保留价值的岩体、墙体、房舍、匾额、标语、名池、名物等,则应在不破坏其文物价值的前提下慎重比较,请专家指导,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修复。

对安全有隐患的高崖、危石、枯树、窄道、陡坡、深潭等,则应以“排危保安”、方便协调为原则,或补缺、或支撑、或封锁、或连接,或架桥以渡,或栈道以通,或攀缘而上,或引流而疏,或筑坝以囤,切实改善通行或观览条件。

有的奇树、巨型奇石、小群石林、独特林群或草地沼泽,可以剔除杂物去粗取精,或者深挖、刨显,让这些独特的具有原生态的景物彰显出非同寻常的景观魅力,这是生态休闲景区打造的秘诀之一。其景物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会使都市人有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

(四)借移疏密

对进入景区和区内交通线路的绿化,必须站在景观和生态的双重角度考虑。从城里一路行来,则是一路清新、一路风景。车行山道或船行溪河,极目远眺,可资借用之景不在少数。乘坐移动的交通工具,上坡下坡、转弯抹角,可谓变幻无穷,一步一景。

生态休闲景区道路两旁的绿化树种植,绝不能套用一般公路的模式,为了绿化而绿化,为了成林荫道而在两侧紧密植树―这种狭长的“胡同”并非佳景享受,应该适当地留出空档,使游客在车内可观赏远山近景。此外,应该有意识地间隔,区段式种植不同树种,或者根据其季节,或者根据其海拔,或者根据其树形,或者根据其颜色,错落而有致,区别而协调,丰满而富有色彩旋律,配合大地艺术的造景,使景观变化而具备视觉冲击。

对游客集散地或宾馆、社区旁的小块绿化,应当讲究用本地植物及木石构件来打造。可以有目的地从本地别处移来;或收集本地的草种花苗进行集中种植,形成一片、一带、一环、一群的独特景观;有的还应是唯美的且在他处他时看不到的景观。

(五)挖掘风物

在建筑、日常游乐项目、传统节庆仪式、专项会展事件的包装创作中,当地历史文化蕴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和很大的创作空间,如文化传承、历史事件、当地名人、独特的劳作渔猎方式、民俗礼仪、山歌民谣、独特音乐或乐器、口头文化、图腾祭祀等。其挖掘整理及二次创作,如书刊、图片、歌舞、民俗活动、独特的地方餐饮品种及原料等,既能够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可能实际地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挖掘风物的过程中,某种意义上可以“无中生有”,甚至用“拿来主义”。对于早已失传或濒危的事件和风物,只要有渊源脉络,能言之有理,便可资发扬,衍生其派系,精心设计打造;对于一些特殊的非本地风物,也可择优“拿来”。如对平淡无奇的石林、石崖、山石、山口、树林、草场、湖泊、岛屿、港汊、村寨、事件、物件的重新命名,化腐朽为神奇。对老地名、老故事、老事件,给以全新的创意包装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游乐效果。

(六)生态休闲环境的营造

景区是景观与事件的集合体,对于生态休闲景区来说,单独的景观虽然重要,但整体的生态休闲环境更符合都市人回归自然的要求。如何用游线将不同类别的景观景物串联起来,必须用心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间置式步道的步幅、梯高、梯宽、路宽、栏高、季节性、方便性、可视度、重复性、可进入性、代步工具选择、上下坡的重复率等。业界的“五分钟一个兴奋点,十五分钟一个小高潮,半小时一个大高潮”的游览节律固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但这并不是生态休闲景区的唯一选择,轻松、自然、回归的环境营造更值得我们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期勇,葛姣菊,李厚强.旅游环境问题的经济学透视[J].重庆环境科学,2000,(5):15-17.

[2]肖朝霞.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4,(1):67-71.

[3]吴晓萍.浅析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某些限制因素[J].旅游学刊,2005,(5):42-46.

[4]杨桂华,等.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7-82.

[5]张广端.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3,(2):63-69.

[6]支巧利.中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2008,(15):8-18.

收稿日期:2014-03-15

作者简介:(1981-),男,内蒙古赤峰人,教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规划、旅游文化与酒店管理研究;张新华(1983-),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民俗文化研究。

上一篇:论地市级电视与新媒体的竞合 下一篇: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