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风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时间:2022-08-31 09:59:30

海南热带风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海南地处我国最南端,温暖湿润的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完全不同于大陆,影响了海南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居住方式等。本文主要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海南热带风情,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热带风情的独特魅力。

一、海南热带风情的特点

海南岛与大陆隔着琼州海峡,典型的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海岸线长达 1800公里,碧海蓝天是形容海南岛最恰当的词语。海南岛自古与大陆隔离,受到封建统治影响较弱,以农耕为主,人民开化较晚,形成与内陆文化不同的滨海文化。

海南岛属于大陆离岛,与大陆隔海相望,古时生产能力落后,交通不方便,又远离中原等政治中心,信息闭塞,导致文化传播较慢,当地人民开化较晚,被内陆视为蛮夷之地。海南岛是封建社会的贬谪之地,随着一些文人贬谪至此,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从而带动了当代生产、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海南岛的原住民主要是黎族和苗族人,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仅能自给自足,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大量汉族人前往海南避难,也有不少人远下南洋,衣锦还乡后建设家乡,进而在当地形成了南洋文化,大陆文化、西方文化、南洋文化等共同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到了近现代,抗日战争和解决战争的爆发,诞生了红色娘子军、琼崖纵队英勇抗战等红色文化,特别是近期国际旅游岛的设立,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海南的热带风情。

海南因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分支,包容了西方文化、南洋文化等,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精神等文化,表现在海南人有着随遇而安、淳朴善良的性格,也有着清淡的饮食文化。海南岛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岛屿,以黎族和苗族土著人为主,融汇了汉族、回族,语言以“海南语”为主,是闽南方言的分支。多民族和谐发展,结合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三月三、军坡节、万宁文灯节等独有节日。

二、海南热带风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独特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和文化特点塑造了海南独特的热带风情,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和生活环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展现海南的地域文化和热带风情。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建筑学、景观学、生态学和美学等知识,以系统的观点融入人居环境中,实现居住和审美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多样,以图案、雕塑、小品等为元素,以组合、重排、创新等手段,展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满足居住和审美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体现了人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以下将结合海南标志性建筑,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海南热带风情。

(一)独有的骑楼

海南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骑楼作为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规模。晚清时期,海口被定为对外开放口岸,从南洋回来的海南人回乡建设家园,在传统建筑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建筑文化和南洋建筑文化,也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骑楼建筑。

骑楼是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起源于竹筒屋。骑楼随着海口作为对外开放城市,吸{了西方文化,并与当地民居建筑结合,以适用海南岛湿热的气候,也能够满足经商的需求。骑楼上宅下店,一层商铺,二层住人,二层居住空间向外扩展,楼下形成了人行道,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由于第二层楼房像是骑在人行道上,因而得名。

骑楼建筑经过了初期具有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西方敞廊式建筑原样,中期融入廊柱的西方敞廊式建筑风格,后期简化西方廊柱的骑楼风格。骑楼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海口的开放特征,海口作为对外口岸,接触到西方和南洋文化,又与本土文化兼容并蓄,形成了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

(二)建筑风格

海南属于岭南文化,在建筑风格上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元素。五公祠最初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至此的 5个官员而建,随后扩建了苏公祠、两伏波将军庙等祠堂建筑,并营造了莲池、游仙洞等园林景观,已形成占地约 5万平方米的大型祠堂和庭院。五公祠建筑风格既有岭南建筑文化,也有南洋建筑风格,并且海南独特的气候和人文特点也融入了建筑当中。五公祠具有祭祀和园林等功能,体现了海南人勇敢、谦虚、包容的性格,整体建筑风格低调含蓄、朴素典雅、简洁大方,结合海南气候,采用对称、连续、承接、对比等造园手法,展现出含蓄内敛、庄严肃穆的园林气氛。

五公祠将园内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坐北朝南、布局对称、结构紧凑、等级严明,并结合海南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沿着五公祠的中轴线,分布着“琼台胜境”牌坊、济泉、苏公祠、琼园、“瀛海人文”牌坊,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祭祀园林建筑群。五公祠的围墙最早是灰白色,因海南的热带雨林气候,夏季日照强烈,当地民居多为月亮白或灰色,五公祠建成后则采用了当地建筑常用的灰白色,多次修缮后,则刷成了红色,给人以积极、热烈、希望的精神面貌,目前已经成为五公祠独特的风貌。五公祠大门后是“琼台胜境”牌坊,高5米,以门洞形式存在,牌坊上有展现海南文化风情的雕塑和纹饰,寓意丰富,门洞两侧为朱红色石柱,顶部为坡顶,绿色琉璃瓦,灰布板瓦,“瀛海人文”牌坊也在同一时期建造,形式也非常相似,两个牌坊处于建筑群的进口处和出口处,具有典型的对称布局。

苏公祠的山门门前有廊,左右两间山墙各有一个木窗,六方型,典型的海南风情,祠堂中的廊柱则刻有“福禄喜寿”等字。两伏波祠前建有拜亭,端庄大方、古朴典雅,亭顶有绿色琉璃瓦,正脊两端有龙首,垂脊有飞檐,不同于传统的亭子,檐角造型流畅,动感极强,与海南多台风和当地人内敛不张扬的性格有关。因海南多台风,人们为祈求安全,将五公庙建成风神庙,经多次修缮后,建成了与龙王庙大体相似的建筑格局,屋顶的花草纹饰、脊两端荷花纹饰、顶脊中间的黄瓷色宝瓶,都具有浓郁的海南风情。

(三)自然植物

海南地处热带地区,植物具有鲜明的热带风情,不同于大陆亚热带植物风情。海南的气候使得大多数植物一年四季常青,枝叶茂盛。古代园林家在造景时,更多是将植物塑造出人格化的环境,寄托文化象征,赋予思想精神,表达品格态度。五公祠中既有传统寺庙园林常见的松柏、绿竹、莲花和梅花等表达祭祀寓意,也有热带植物,丰富视觉体验。

植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起到过渡和调节景观空间的作用,莲花池将五公祠的老馆和新馆隔开,并用风雨桥连接,两侧种植黄金榕、三角梅和五爪金龙等海南常见植物,整齐有序,并在视线上起到了引导和指示作用。琼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海南植物,如凤凰木、可可、朱蕉、鸡蛋花、黄花夹竹桃、椰子、木棉、南洋杉,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游仙洞洞顶旁种植了一株高大的榕树,巨大的枝叶和树干与洞口山石融合,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景观效果。

(四)道路铺装

白沙门公园是一座临海公园,充分利用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打造了秀丽灵动的自然景观。白沙门公园道路的铺装采用传统透水砖和花岗岩材料的同时,运用了火山岩、卵石等当地材料,增强耐水性,适应热带湿热的环境。公园广场也铺装了大面积的透水砖,配以花岗岩、火山岩,形成独特的铺装效果。公园道路铺装色彩选择上,主要有土红、土黄、清灰和灰白色四色,均是海南常见的土壤和石头颜色,辅以波浪图形,展现海洋文化。

三、结语

分析海南标志性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从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自然植物、道路铺装等方面可以看到其中浓郁的海南热带风情。海南环境艺术设计在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环境等条件基础上,融入传统造园手段,展现出当地人谦虚、质朴、包容的性格内涵,追求简洁大方、端庄典雅的风格,无处不透露出浓郁的海南热带风情。

参考文献:

1.李晴、邱海东.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以海南风格度假酒店设计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3(10):87-89.

2.叶绵源、钟亦、陈雪佩珊等.海口市白沙门公园热带风情园林植物景观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4):8-14.

3.张引.探析黎族建筑装饰风格在海南高校环艺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3(17):128-129.

4.陈灵风.岭南传统建筑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0).

5.东、陈小斗.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岭南建筑造型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8).

6.谢祖敏. 海南建筑的“简”、“透”、“瘦”[J].华中建筑,2012(11):16-18.

7.阎根齐. 海南古代建筑研究[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上一篇:循证医学在妇产科护理领域的应用进展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医学情报信息服务管理工作特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