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畜禽繁育过程的家畜繁殖课程内容重构

时间:2022-08-31 09:51:35

基于畜禽繁育过程的家畜繁殖课程内容重构

摘要 以畜牧兽医专业家畜繁殖课程为例,对畜禽繁育员岗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以准确掌握畜禽繁育员就业岗位需求。根据岗位需求,结合学情分析,按照“理论适度、突出应用”“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实用技术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拓展”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选取,并参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序化,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重构。

关键词 家畜繁殖;课程内容;岗位需求;工作过程;重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39-03

家畜繁殖是家畜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家畜繁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家畜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随着现代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不断变化,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家畜繁殖课程建设方面普遍还不够深入,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课程模式始终未能真正打破学科体系的藩篱,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职业性、实践性不强,严重影响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研究表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有2个,即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课程内容的序化[1]。近年,课题组对家畜繁殖课程教学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结合学情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并在教学中进行实际应用完善,努力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美有效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就业岗位需求分析

1.1 调研结果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色就是要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满足学生就业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把企业和学生作为课程开设的服务主体,体现企业、学生和学校各个主体之间的互识和共识,让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必需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为精准把握畜牧产业对畜禽繁殖员知识与技能的需求,课题组通过网络、实地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分别对家畜改良站、种猪场、肉牛场、奶牛场及种鸡场的家畜繁殖员岗位及兄弟院校家畜繁殖技术教学团队进行了调查分析,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跟踪、调研家畜繁殖技术在当前畜牧生产应用中的发展变化,分析、掌握了职业岗位的变化和需求,为课题组对家畜繁殖技术课程内容的重构提供了参考依据,指明了方向。

1.2 调研分析

1.2.1 岗位类型。表1表明近年毕业生绝大多数从事猪的繁育工作,其次是牛的繁育,从事鸡、羊繁育工作的较少。这一方面是由陕西省,特别是汉中市畜牧业生产结构决定的,另一方面同各种畜禽的繁殖生理特性相关,特别是种鸡生产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种鸡场供应雏鸡的地理区域范围明显扩大,中小规模种鸡场数量明显减少。

1.2.2 工作任务。表2表明从事猪、牛、鸡繁育工作的人员认为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均是配种,2种配种方式中牛和鸡的繁育全部采用人工授精。猪的繁育过程中,部分技术人员受以前传统或不规范的人工授精技术的影响,对现代人工授精技术认识不足,使得当前人工授精与人工辅助配种2种配种方式并存。调研结果表明:在养殖场内(除集中供精站)人工辅助配种应用多于人工授精。其次是不育症的防治及接产、助产技术。调查发现,各企业均未利用生殖激素进行诱导、同期、超数排卵、胚胎移植,并且也无进行控制及胚胎工程技术的需求。对于猪和牛在不育症防治、接产及助产3项工作任务中各有所侧重。这与猪、牛发生不育症、难产的概率不同及仔畜耐受不良环境水平不同有关。

1.2.3 关键技能。表3表明从事猪和牛的人工授精的人员认为最重要的关键技能是鉴定和输精,而种鸡人工授精中最重要的关键技能是采精和输精。近年,随着良种公猪集中供精站建设、成熟的牛冷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明显改善,大多数养殖企业在人工授精中无需掌握采精和稀释、分装、保存等技术。种畜的饲养管理随着近年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不断发展,科学饲养水平明显提高,已不再是制约人工授精技术的瓶颈。

2 课程内容选取

当前,家畜繁殖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繁殖生理、繁殖技术及繁殖管理3个部分。生殖生理部分重点阐述和探讨生殖生理现象的机理、调节方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开展繁殖技术和繁殖管理创新的基础;繁殖技术为生殖生理研究成果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繁殖管理是在了解和掌握动物繁殖生理以及繁殖技术的基础上,从群体角度研究动物繁殖效率的理论与技术措施[2]。从课程内容结构上来看,主要解决典型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然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形象思维智能类型,具有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的优势,但逻辑数理方面及言语语言方面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思维的能力较差,很难将繁殖生理、繁殖技术及繁殖管理3个部分的知识内化后融会贯通再转化成为工作过程中各岗位所需的技能。对此,应对家畜繁殖课程内容按照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进行重构与序化,使之适合形象思维智力类型的培养模式。加强获取自我构建的隐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并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主要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知识[3],才能有利于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1 课程内容的取舍

课题组组织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认真分析并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与方法。确立了“理论适度、突出应用”“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实用技术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拓展”的课程内容选取原则。即以“猪、牛、鸡的人工授精技术”为主线,以必要的畜禽生殖器官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殖激素特性与应用知识为支撑,以控制及胚胎工程技术为拓展,具体选取内容见表4。具体的“理论适度,突出应用”体现在将公牛、公羊、公猪的生殖器官结构及生理功能列为了解内容。在企业生产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公畜繁殖性能效应影响较大,一旦公畜繁殖性能障碍或下降就会被淘汰;另一方面,采精虽同公畜生殖器官结构功能紧密相关,但调研结果表明采精对于牛、羊、猪来说并非为重要的关键技术。“突出应用”还表现在,内容选取中项目三的任务⑦为母猪分娩与接产,而项目四的任务⑦为母牛分娩、接产与助产。其原因:经分析认为牛发生不育症的比率,特别是奶牛相对较高,并且牛性成熟期长、繁殖率较低,发生不育症后大多需要治疗;而猪则相反,发生不育症后一般可淘汰。牛同猪相比发生难产的几率要高的多,而仔猪同犊牛相比耐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差;再者经常发生难产的猪也可考虑淘汰。因此,猪的繁育过程中接产较助产更为重要,牛的繁育过程中助产较接产重要。以“常规技术为基础”即以人工授精为主,以“关键技术为核心”即在人工授精技术环节中,牛和猪以鉴定和输精为核心,鸡以采精和输精为核心。以“实用技术为导向”即根据调研结果以猪的人工授精为重中之重,直接删减马、驴繁殖相关知识与技能。以“控制及胚胎工程技术”为拓展,即指诱导、同期、超数排卵、胚胎移植及胚胎分割、体外受精、显微注射、性别控制、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等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延伸学习的内容。

2.2 课程内容的优化

由表4可见,内容选取后的项目一、项目二同原课程内容中第一章、第二章以及项目五与第七章内容变化不大,但实质上有不同的侧重,只不过是在表4中无法明显地表现而已。在教学过程中,在选取内容的基础上还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原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完整性,优化后选取的内容更注重应用性。具体表现:在生殖器官部分,对公猪、公牛的生殖器官只做简要介绍,对母猪、母牛、母鸡和公鸡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要通过标本识别、小组学习、讨论、教师评价、解析等方式重点学习,结合岗位需求突出应用型;在生殖激素部分原课程内容侧重阐述激素的来源、特性、作用机理,选取后的课程内容侧重于介绍在生产应用中的激素商品制剂生理功能及应用要点;在种鸡人工授精技术部分选取后的课程内容将种公鸡的调教单独作为任务②,去掉了原课程内容的稀释、保存。在调研和岗位需求分析中,发现生产实践中种公鸡的调教对提高种公鸡利用率、种母鸡受精率十分重要,而无需进行稀释、保存,一方面种鸡很容易充足保障,另一方面不仅影响种鸡活率还费时费力。

3 课程内容的序化

课程内容选取的问题解决之后,序化课程内容就显得更为关键[4]。课程内容序化的最重要的目标指向,在于如何使学习的主体――学生容易接受这一序列。因此,课程序化的教育学思考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应与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实现融合,即参照工作过程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这符合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1]。序化课程内容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学科型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序,是针对岗位需求分析而提出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进行序化。当然,研究表明自然形成的行动顺序与自然形成的认知心理顺序是一致的[1]。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对所需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表5)。实质上是将学科结构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工作过程的结构之中[5-8]。

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畜牧养殖企业必须实现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适度规模化生产,任何一个养殖场内不可能多种畜禽混养,并且各种动物之间具有不同的生殖生理特性。对此,猪、牛、鸡繁育员职业岗位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相互交叉、互相协作的现象,即各种动物之间的繁育过程是并列独立的,每种动物的繁育过程中的各项任务是串行排列的。因此,课程内容序化过程中将原课程内容的第三章至第六章的动物、人工授精、受精、妊娠及妊娠诊断、分娩与助产部分内容进行了学科体系的解构,重构为项目三、项目四,即猪的人工受精技术与妊娠及分娩和牛的人工受精技术与妊娠及分娩2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各个任务参照工作过程进行序化。原课程内容的第八章控制与第九章胚胎工程包括的各项繁殖技术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各项技术之间存在一种串行排列的关系。诱导是实现同期的基础,同期是实现胚胎移植的基础,超数排卵、体外受精和胚胎分割是获得大量胚胎实现胚胎移植的基础,性别控制,特别是胚胎水平的性别控制也需要诱导、超数排卵、同期及体外受精和胚胎分割等技术配套支撑。性控胚胎实现性控胎儿需要进行胚胎移植。即诱导、超数排卵、同期及体外受精和胚胎分割等技术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是实现性别控制与胚胎移植的前提或配套支撑技术。各项技术存在依次递进的关系,呈现出串行排列的形式。对此,将这些技术整合重构为基于性别控制与胚胎移植过程的各项工作任务,有利于学生对各项技术的认知。

4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的重构,创建了一种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实现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构建,可以有效地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践、服务生产过程、突出应用。有利于加强技能与知识的融合与衔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职业能力培养水平,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5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14-17.

[2] 田秀娥,胡建宏,李青旺,等.动物繁殖学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1,32(2):110-112.

[3]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2-44.

[4] 钟元春,肖调义,史长征.中职养殖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优劣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2(2):100-102.

[5] 潘久武.在开发学生潜能中实现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113-114.

[6] 艾克柔.开发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个性――办学理念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7):2-7.

[7] 高宝立.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3(4):6-9.

[8] 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001(5):4-6,15.

上一篇:牡丹种子的采收及播种育苗 下一篇:对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