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时间:2022-08-31 08:57:39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06-01

【摘要】: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关乎人类的健康,本文首先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过程加以阐述,其次说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最后提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方法和途径,以求达到有效预防和降低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机制研究

随着抗生素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很多治疗效果非常好的药物,在应用了一段时间后其抗感染效果就会减弱,究其原因是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而导致细菌产生了耐药性。为了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有必要根据细菌产物耐药性的机制进行研究,以开发新的抗生素及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其发展概况

1.1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过程

微生物一个非常显著的特性就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其简单的结构中能够产生调节自身代谢机能及杀灭其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当这些代谢产物被人们发现后,就被人们有选择的提取和利用而去杀灭那些病原微生物,这些对人们有益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就是抗菌药。但是那些病原微生物也能进行自我调节,在首次接触这些抗菌药之后,它们就会通过自身机能的调节,来生产灭活抗菌药的物质,从而减低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的敏感度,于是细菌的耐药性就产生了。

1.2 细菌耐药性发展的状况

细菌耐药性发展史几乎和人类利用抗生素的历史同步发展,往往是在某一种抗菌药开发利用后相当短的一个时间内,细菌对此抗菌药的耐药性就产生了。比如,上世纪30年代末的时候,磺胺药才上市,然而到了50年代很多细菌已经对磺胺药产生耐药性了。1由于细菌对抗菌药耐药性的存在,导致很多时候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佳,人们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而采取加量或加大药物浓度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对抗菌药的浪费。

2. 细菌耐药性机制

2.1 药物钝化或修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有一个类似于细胞壁前体肽聚糖末端的一个类似体,它能够和β-内酰胺酶及青霉素的结合蛋白反应。细菌对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机理就是通过基因编码的改变,诱导机体产生β-内酰胺酶,从而使抗生素钝化或者失活。细菌对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机制是产生质粒介导的氨基糖苷钝化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氨基糖苷酶有三种,分别为核苷转移酶、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统一中钝化酶可以钝化多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统一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可以被多种酶钝化。2

2.2 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需要一定的作用位点,也就是抗生素和病原微生物结合到一起的靶点,当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是靶点失去后,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抗生素由于和微生物结合不到一起,自然也就无法产生治疗效果了。所以,病原微生物通常也产生诱导性的酶类对抗生素的靶点进行修饰和改变,也可以通过病原微生物自己基因的突变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点,从而使一个抗生素结合位点的转变,导致这些抗生素和微生物结合不到一起,而导致抗生素疗效的降低和微生物抗药性的获得。

2.3 改变代谢途径

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也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之一,比如,磺胺类药物能够为为细菌代谢过程中提供对氨基苯,供细菌合成叶酸,但是当长时间的磺胺药给药不足或疗程不够的时候,细菌就会逐步改变代谢途径,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从而对磺胺类药产生了耐药性。

2.4 减少药物累积

长时间的药物累积,容易导致细菌生理结构对药物的适应,具体表现为细菌细胞膜机构的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的降低,导致抗生素无法或者不易进入细菌内部引起胞内药物浓度降低,同时,细菌也会增强药物的外排功能,把抗生素泵出细胞外,最终导致抗生素在细菌内部不能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3这种耐药机制是细菌为了生存而产生的积极的生理结构的改变,是细菌物理性的一般耐药机制。另外,细菌也会通过核糖核酸的改变,产生一些对药物有分解作用的酶或改变药物结合的位点、占用药物结合的位点,而引起药物作用的减弱。

3.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对策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普及相关的医疗知识,提供诊断水平,通过药敏试验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用提供依据,特别是要减少食用动物中抗菌药的滥用和误用。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防止医院内耐药菌交叉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对于那些感染耐药菌的病人要执行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医务人员对这些病人诊疗事业要穿隔离衣,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加强药物管理。从抗菌药生产的源头上狠抓药物管理,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督,严防一些药厂乱用或滥用抗生素的行为,严厉打击生产假冒、伪劣抗菌药物的违法、违规行为。

开发治疗感染的新途径。除了传统的治疗感染的抗生素外,要加强对治疗感染的抗生素外药品的研发工作。比如抗菌肽、防卫素等。也可另辟奇径,比如,从基因角度寻找治疗感染的有效方法,从中医角度寻找治疗感染的有效方法,使耐药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度,确保抗生素对感染治疗的有效性。5

参考文献

[1] 韩善桥,刘瑾红. 细菌耐药的产生机制与控制措施[J] 实用预防医学. 2010(04)

[2] 周显凤,倪贤生,吴越,高建新. 细菌耐药性机制研究进展[J]. 热带医学杂志. 2011(03)

[3] 林德荣,尹军霞. 细菌耐药的控制与预防[J]. 河南医学研究. 2005(01)

[4] 杨蕴力,刘明春. 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控制对策[J]. 现代畜牧兽医. 2009(07)

[5] 周宗清,王英,邹勇. 细菌耐药性机制及其应对策略[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01)

上一篇:衢州市柯城区花园街道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戊型肝... 下一篇:让娱乐绽放公益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