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时间:2022-08-31 08:06:49

试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摘 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关键词:体育 教学 学生 习惯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肩负着培养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任。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促进学生手脚的协调能力,调节学生的情绪,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有巨大的作用。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呢?

一、树立榜样,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在体育教学中一个动作反复强调多次所取得的效果可能远远比不上教师的亲身示范,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不热爱体育活动,上课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平时也不注重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那么如何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呢?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必须做好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首先,要热爱体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体育,热爱教育工作,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热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一起展开自主学习,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训练。其次,要具有扎实的体育知识,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教师要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体育知识,要熟悉与了解各种体育项目,能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能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再次,要有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要积极锻炼身体,积极参与晨练等,不论严寒酷暑都要坚持。这样教师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耳闻目睹,从而加强养成教育。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

3.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

4.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学内容要有计划地]科学地进行。

5.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三、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新课程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的体育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自学自练能力,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要让步于学生的学,要以学生的学来决定教师的教,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我们可以通过适时指导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系统性与动作的规律性间建立直接联系,让学生在积极的练习中主动思考,逐步将其内化,从中悟出学习与训练的方法。这样的学习与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学生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与选择权,再也不是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学习与训练。这样的环节设计更符合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更能激起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方法。

四、发挥激励性评价的推动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的努力。”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继续锻炼的强烈意识, 形成长久稳定的学习动力,长期坚持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是否达标为体育评价的唯一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与全方面,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敢于挑战、勇攀高峰,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推动作用,以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与动力参与到今后的体育活动中,在活动中养成习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当学生灰心时,要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推动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总之,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对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有长期的准备,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将习惯的培养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上一篇: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艺术 下一篇:浅谈零售终端促销方式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